为什么中国春节的来历要感谢汉武帝和袁世凯

发布时间:

  都快过春节了,春节的节日知识怎么可以不知道,下面免费范文网网小编为大家解答为什么中国春节的来历要感谢汉武帝和袁世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春节来历,要感谢两个人:汉武帝和袁世凯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节日起源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时间演变

  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国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20xx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一词的来历

  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长达20xx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由于西方文明的东渐,以及先进分子对民主科学的提倡,这一时期的中国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化,尤其习俗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

  1920xx年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由于改朝换代一直有确定历法的传统,表示与上一朝代划清界限,孙中山上任后就宣布中国废除阴历(旧历),而采用阳历(公历)与世界接轨,用民国纪年。

  政策易颁,民间百姓的习惯却难以改变。自汉武帝确定太初历时,就将元月定为正月,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末,百姓过新年,过的就是“元旦节”。孙中山改行公历对传统节日产生了诸多不便,民间同时流行了两种历法——阴历和阳历,使得新旧节日多达数十个,大家对此多有怨言。

  由于1920xx年1月1日孙中山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这是正式文告中首次使用公历,也使得“元旦”不再承担“新年”的使命了,目前我们现代提及的“元旦”就是从此时开始变成了公历1月1日的节日名称。

  1920xx年8月31日的《申报》上就曾刊登了一篇名为《不平则鸣》的文章,文章中提到当年人们按照公历1月15日过元宵节,但天上却无月亮,因为那天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有时只好一节两过,既过公历也过农历。百姓也依然选择在这一年的2月18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庆祝新年。

  在民国总统正式选举中,袁世凯胜出。民国二年,即1920xx年7月,时任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呈上四时节假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这是“春节”第一次被提出。

  由于民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政治口号(五族共和:汉、满、蒙、藏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和谐共处),袁世凯考虑到将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并不妥当,遂仅同意“春节”为全国性节日,1920xx年起开始实行。自此,“过年”被正式定调为“春节”。

  可以说汉武帝确定了正月初一过春节,而袁世凯确定了“春节”这个词。

  为什么说20xx的春节是两头“无春”?

  老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正是农民播种的好时机。而立春作为春天的第一个节气,其代表着寒冷冬天的结束,春天也要来临的意思。农民朋友对于立春节气向来是十分关注的,因为其和农民播种农作物是息息相关的。

  距离20xx年春节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很多老农民早就发现了在今年居然两头“有春”,而在20xx年却是两头“无春”。有的农民就开始担心起来了,说没有立春的年份是寡妇年,是不吉利的。那为什么会出现“无春年”和“双春年”呢?20xx年真的是两头无春吗?

  农夫也翻看了一下日历,确实在农历20xx年是两头都没有立春的。因为20xx年的立春是在阳历2月4日,这个时候正是农历20xx年是12月30日,是传统的大年三十。而下一个立春则是在20xx年的正月十一,所以在农历20xx年的整年都是没有立春的。

  在民间也把没有立春的年份称之为“无春年”、“黑年”,“寡年”,后来逐渐就演变成为了“寡妇年”。在很多地方还有着“寡年无春,不宜结婚”的说法。

  听村里的老人说:在过去有寡妇年不宜结婚的习俗,那是因为古人认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播种的季节,而如果当年没有立春,那就女人无法“怀春”,因此就有了“寡年”不宜婚嫁这样的习俗。其实这都是毫无科学道理的,这些都是人为的节气和物候的调整,与婚丧嫁娶的吉祥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明显带有封建迷信思想的说法。最后言归正传,再来说一下为什么有的农历年会出现“双春”、“无春”的情况呢?

  其实,出现无春,或者是双春年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在民间一直有着“20xx年7闰”的说法。意思是每隔十九年期间,就会有7年是无春的,七年是双春年,可见其频率是非常高的,像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和20xx年都是无春年哦。而之所以会出现双春年和无春年这种现象,则是和阴阳历的算法息息相关。

  中国所使用的历法是阴阳合历的,在全球基本都是使用阳历,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也就是365天(闰年366天)。但是在我国古代记事基本上但是采用阴历,像以前孩子出生日期、过生日都是以阴历为准。而阴历是根据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一年也就是354天(大月是三十天,小月是二十九天)。所以阴历一年要比阳历年少11天左右。

  为了避免阴历和阳历的这个“时差”,古人就想到了每三年增加一个闰月的方法。如此一来,有闰月的年份就是383天,而立春一般是在阳历2月4号或5号,过年也是在阳历2月份左右,如果在过年前立春了,那这一年就是无春年,其前一年就会有两个春。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年份会出现双春,有的年份是无春。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