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景区导游词

发布时间: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武夷山!

  武夷山风景区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约70平方公里,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传说唐尧时代的长寿老翁彭祖在这里开山治水,彭祖成仙升天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不忘彭祖重托,继续带领百姓垦田种植,把这里的山山水水装点成人间仙境,百姓们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宁的日子。人们为纪念这一对有功的兄弟,称这里为“武夷山”。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我国同类地貌中山体最奇、山水结合最完美、景观最集中的自然风景区。风光旖旎的武夷山自古以来就闻名遐迩,汉武帝曾派遣使者到武夷山祭祀武夷君,唐玄宗册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五代时,武夷山被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升真元化之天”。历代仕宦名流纷至沓来,最著名的有唐宋的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范仲淹、李刚、朱熹,明代的徐霞客,清代的李光地、袁枚等等。他们或赞美武夷,感悟人生,留下武夷华章;或驻足讲学,著书立说,引领思想潮流,为武夷山增光添彩。近代以来更是名家荟萃、络绎不绝,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把武夷山比作“东方瑞士”;郭沫若先生1962年来到武夷山,触景生情,写下《游武夷泛舟九曲》诗一首,诗云:“九曲清溪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

  今天,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的武夷山,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人,人们在此惊叹,惊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奇;在此回味,回味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亲爱的朋友,今天您来到的是武夷山胜景之一的天游峰景区,让我们一同走进神奇的武夷山,一同去领略中华大地上这颗璀璨的明珠吧!

  御茶园

  亲爱的朋友,过了停车场,请您留意左前方的一处遗址,这就是元、明两朝官府督制贡茶的御茶园,距今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元世祖至元年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品过当时叫“石乳”的岩茶之后,顿觉清香甘美,纯正无比,高兴当即改变行程,雇请山人采集数斤,交人焙制后贡献朝廷,深得皇室赞赏。元大德年间,高兴的儿子久住任邵武路总管,就近到武夷山督制贡茶。大德六年(即132019年),朝廷下旨命久住在武夷山设立皇家焙茶局,专门为皇室培植茶树、焙制贡茶,地点就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御茶园”遗址。

  当年的“御茶园”完全按照皇家贡品制作场地的模式设计和构建,主要的建筑有仁凤门、拜发堂、清神堂、思敬堂、焙芳堂,还有通仙井、喊山台等,“御茶园”的巍峨华丽,可想而知。每年惊蛰,历任崇安县令都要到“喊山台”上祭拜山神,祈求山神保佑岩茶丰收。据说有位县令忘记了祭拜山神的时刻,被皇帝降罪,稀里糊涂地丢掉了前程,足见当年朝廷对武夷岩茶的重视。

  武夷岩茶成为元、明两代的贡品,前后经历二百五十余年。为什么皇室会长期对武夷岩茶情有独钟呢?原来武夷岩茶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这里岩峰耸立,土质疏松;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树木四季常绿;云雾缭绕,雨量充沛,雨水顺着岩体缓缓流过,携带着丰富的矿物质,长期滋润着这里的茶树,经过茶农精心制作的武夷岩茶因此也就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远道而来的朋友,到了武夷山,可别忘了品尝一下这当年就美其名曰“石乳”的贡茶呵。

  武夷岩茶成为元、明两代皇室的贡茶,代表着武夷岩茶的鼎盛与辉煌,也带动了武夷山茶业经济的繁荣。清末民初的时候,武夷岩茶已经远销东南亚和欧洲,名扬天下了。现在您看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原址上修复的御茶园,虽然没有昔日的华丽和神圣,却为游人提供了品尝当年贡茶的绝好去处,茶园里还表演宫廷歌舞,并以编钟、古筝等传统乐器伴奏。客人们一边品尝上等的武夷岩茶,一边体味优雅的皇家场景,或许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五曲大桥、更衣台

  亲爱的朋友,前方您要经过的是五曲大桥,也叫“通天桥”。所谓通天桥就是通往仙境的桥,也就是说我们正从凡间步入仙境。

  朋友,经过五曲大桥的时候,您不妨站在桥边稍作停留,上可领略洞天福地,下可俯瞰流鱼竹筏,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好机会。您瞧,清澈见底的九曲溪里,一群群鱼儿与游人款款相戏,怡然自得,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妙的图画啊!据当地人称,这是一种叫做“红眼睛”的鱼,它眼睛明亮,通体透红,鱼鳞在阳光的照耀下呈五颜六色,喜欢在白天成群结队地觅食、游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红眼睛”是武夷山特有的野生鱼类,这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武夷山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结果。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共同热爱生命、关爱自然吧,正是因为有了自然的美,我们的生活才充满生机,丰富而多彩。

  在大桥的左边,有座临溪而立、山体呈半圆形的山峰,此峰名为“更衣台”,峰腰刻有“更衣台”、“玉皇大天尊”等摩崖石刻。据说古人欲成仙者,先在浙江的天台山注名,接着在武夷山的“换骨岩”换骨成仙,然后来到这“更衣台”上,脱下俗装,穿上飘逸的仙服,从旁边的天柱峰顶升天成仙。“玉皇大天尊”是道教的最高尊神,而此处正好位于九曲溪的第五曲,有人说它暗示着道教最高尊神位居“之尊”的含义,不知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仙家的刻意安排?

  您沿着大桥的方向往上看,会发现右前方的悬崖上有一天然岩洞,洞内有一个白色小神龛,里面供奉着明朝著名道士刘端阳的遗蜕,神龛的匾额上刻有“南溟靖”三字,“南溟”意即此处为云雾溟蒙的南海仙境,“靖”曾经是道教一支天师道祭神使用的场所。但人们往往俗称这里为“狐狸洞”,这是因为传说理学家朱熹在隐屏峰下创建武夷书院、授徒讲学时,有一千年狐仙仰慕其名,化为村姑到精舍求学,后因五曲的龟精从中作梗,狐仙含恨而逝,朱熹葬狐仙于洞中,于是,人们便称这里为“狐狸洞”。

  神话传说当然无从考证了,不过,请您左边的路口继续前行数十米,在朱熹讲学的“武夷书院”里,我们也许依稀可寻当年理学大师讲学的胜景。

  朋友,前方还有一段路程,不妨让我们继续了解一下武夷山吧。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夷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不仅有“一种已消失的文明的见证”,而且是“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传统思想发源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武夷山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留下神奇的“船棺”、“虹桥板”等文化遗存,武夷山“汉代闽越王城遗址”集中反映了古越先民的文化成就。汉魏以来,武夷山逐渐成为文化名山,成为是道教、儒学的圣地,在中国名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里曾是“一代词宗”柳永的故乡,道教名流吕洞宾、白玉蟾曾先后修炼于此,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这里“琴书四十年”,更是把武夷山推到“闽邦邹鲁,道南理窟”的文化巅峰,正如复旦大学教授蔡尚思所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天柱峰

  朋友,走过五曲大桥,请您注意在我们左边有两座比肩骈立的两座山峰,左边的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更衣台”,右边的就是仙人“更衣”之后由此升天的“天柱峰”。您瞧,更衣台与天柱峰上分下连、浑然一体,尤其是天柱峰卓然挺立,气势夺人,宋代名相李纲到此曾写诗赞叹天柱峰道:“俯临万壑林芿秀,高压群山气象雄”。天柱峰又名“酒坛峰”,传说在一次瑶池的蟠桃会上,李铁拐拿出一坛从武夷山带去的农家米酒大喝起来,不料浓郁的酒香四处飘逸,众仙们便纷纷抢喝他的米酒,眼看就要被抢光了,情急之下,李铁拐举起拐杖向酒坛击去,酒坛便倒落在“更衣台”旁的九曲溪边。您瞧,天柱峰不仅形状像倒立的酒坛,连半腰还有杖击的痕迹呢。虽然这天柱峰傲然挺立,我们凡人仍然无路可登,不过,想必美酒都洒在九曲溪中,却是可以品尝的呵。

  朋友,前方的岔路口沿台阶而上就到“武夷书院”了。

  武夷书院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武夷书院”遗址。书院原名“武夷精舍”,它的主人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朱熹,生于1130年,卒于122019年,字元晦,晚号晦翁,别称紫阳,祖籍江西婺源。幼年从学于其父朱松,绍兴十三年,朱松病逝,十四岁的朱熹遵从父命到崇安五夫里投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遂定居武夷山,并从学于刘勉之、刘子翚、胡宪等宿儒名士。朱熹十九岁时考中进士,三年后被朝廷授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薄,从此开始官宦生涯,但他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年,立朝仅四十六天,任“祠官”达二十三年。

  朱熹一生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他在武夷山“琴书四十余年”,可以说武夷山是朱熹理学思想形成和成熟的地方。南宋淳熙十年(即公元1183年),朱熹辞官归来后,在这里亲自筹划、负责营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著书立说。现在您看到的前方的“武夷书院”就是在“武夷靖舍”原址基础上修复的。

  随着朱子理学影响的不断扩大和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武夷精舍”倍受历代统治者的关注。南宋末期,扩建后的“武夷精舍”改名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并设置“山长”这个教职来主持教事。元初,又改“山长”为“教授”,元末,“武夷精舍”不幸毁于战乱。到明正统十三年,朱熹后人出资重建“武夷精舍”,改称“朱文公祠”,祭祀朱熹。明正德十三年,明政府重新修葺,并树立牌坊,匾上镌刻“武夷书院”。清康熙年间,再度大兴土木加以修葺,康熙皇帝赐予书院“学达性天”四字,以表彰朱熹和他的书院对理学的贡献,“学达性天”这四个字现在就悬挂在大堂正门的上方。今天残留的书院遗址是清康熙五十六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距今有二百多年历史。

  朱熹堂内

  朋友,现在您看到的是2019年在原址基础上修复的武夷书院大堂,内分四个展厅,是仿宋建筑。展厅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布馆,通过电脑多媒体有声有色地介绍全馆布局及朱熹的生平事迹,清晰地再现南宋时期的朱熹生活和他在这里的教学情景以及理学文化在武夷山发展的历程。

  左边第一展厅里主要介绍朱熹本人以及他的同仁、门人和后人在武夷书院的学术活动。朱熹一生著作等身,他最主要的理学代表作《四书集注》就是在这里完成,因此可以说这里是朱熹理学思想成熟的地方。

  竖立在大堂的中央是一块复制的“刘公神道碑”,是朱熹为其义父刘子羽撰写的。碑文尚存3700多字,详细记述了刘子羽抗金活动及其生平事迹,是现存朱熹撰写的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碑刻。此碑原物曾立于五夫里刘子羽墓前,现存放在武夷宫朱熹纪念馆内。

  在展厅的另一侧,我们还可以看到朱熹一生所创建和修复的书院模型图,全国著名的书院几乎都与朱熹有关。他曾经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等,“武夷精舍”是朱熹亲自创建的第三个书院,他在这里讲学8年之久。期间,四方学者不远千里,云集武夷,当时的知名学者蔡元定、蔡沈、詹体仁等都曾就学于此。可见朱熹不仅重视理论创建,也非常重视教学实践活动,他的这些成就在中国思想和教育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您往两侧看,还可以看到两边各有一睹断墙,那就是“武夷书院”的遗址。朋友,沧海桑田,岁月聚散,中华文化在这里弥漫过,就像潮水过后沙滩上留下了卵石贝壳,历史在这里只留下了断壁残岩。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当年的书院虽然只剩下眼前这两堵断墙,可在这里产生、发展的理学思想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泽被四方,源远流长。

  天游检票口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武夷山第一胜地——天游峰景区!

  天游峰景区是武夷山山与水、自然与文化结合最完美的景区,位于整个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面积约4平方公里,主要景点包括御茶园、天柱峰、云窝、隐屏峰、晒布岩、水月亭、茶洞、天游峰、一览亭、天游观等。

  景区主峰——天游峰是武夷三十六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雄伟山峰,以其秀美的景观闻名于世,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天游之巅,望武夷群峰只露峰尖,似座座仙岛在云海中飘动,游人仿佛置身于天宫一般,故名“天游峰”。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登上此峰感慨到:“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其实,天游峰除了迷人的自然风韵之外,它还是一道难得的文化景观,这里有茶园,有书院,还有摩崖石刻,体现着武夷山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

  武夷山有句俗话:“不登天游,等于白游”。天游峰究竟有多美?不妨就让我们开始快乐的“天上一游”吧!

  老虎洞

  亲爱的朋友,武夷山曾被誉为“洞天仙府”,成为道家修身练道的仙境,据记载武夷山共有四十六幽洞。幽洞是武夷山“丹霞地貌”的特征之一,是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之后,岩石崩塌、堆积的产物。您即将经过的是这类岩洞比较集中的地段。现在您面前的就是武夷山著名的“老虎洞”。这是一处由崩塌岩石堆积而成、层面敞阔的大型洞穴,形似虎头张口,洞内宽敞明亮,前后相通,可容纳一百多人,洞内夏凉冬暖,舒适宜人,是游人休憩的佳处。沿洞内有崎岖小路也可通往云窝。

  重洗仙颜

  朋友,您沿着老虎洞口的石路前行,迎面有一块巨石斜立如屏,石壁上有两方摩崖石刻。一方题刻“云路”二字,提醒您这是通往“云窝”的小路。另一方石刻是明末学者方孔昭所题的“重洗仙颜”。方孔昭为明代理学家,字潜夫,安徽桐城人,明朝灭亡后归隐故乡。方孔昭尊儒贬佛、道,他来到武夷山游历天游峰的时候,发现这里儒、佛、道三教同山,主次难分。因此将“重洗仙颜”勒于云窝入口处,希望以儒学来“重洗”人们思想中儒、佛、道混杂的现象,可谓寓意深刻。

  您沿云路前行,过了眼前的一道石门,就进入“云窝”了。

  云窝

  在高耸的接笋峰西壁岩下,隐藏着因岩峰崩塌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个,这些岩洞背岩临溪,形态各异。每当冬春时节,常有一缕缕淡淡的云烟从洞中逸出,在岩石之间轻轻飘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展自如,变幻莫测。因此,人们称这一带为“云窝”,有诗云:“云儿也似有心雾,自取幽奇来做窝”。云窝的造景,就像一台精彩好戏的开场,为游人的天游之旅增添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云窝一带风景迤逦,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名宦隐士潜居养心的地方。这里曾先后出现过很多学馆、道院和亭台楼阁等建筑。

  据《武夷山志》记载,明万历年间,隐居于此的兵部右侍郎陈省曾在“云窝”一带兴建“幼溪草庐”。陈省,字孔震,号幼溪,福建长乐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陈省为官正直清廉,颇有政绩,曾任山西道御史,后巡按山海关、湖广等地,官至兵部右侍郎。首辅张居正曾将陈省比作嘉靖朝的军事家、兵部尚书“毛伯温”竭力向万历皇帝推荐。万历十年,首辅张居正死后,反张势力得势,陈省的政敌趁机弹劾他为张居正所用,于是,陈省愤而辞官,解甲归田。万历十一年,即1583年,解甲归乡的陈省来到武夷山,难舍武夷美景,于是在这里修建“幼溪草庐”,并在此隐居十三年之久。据记载,当年陈省所建的“幼溪草庐”,亭台楼阁有十六处之多,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弃,只在岩石间留下些许的遗址和摩崖石刻,还能让人依稀体会这里曾发生的历史,体会风景迤逦的“云窝”里浓厚的文化气息。陈省在“云窝”里长期隐居,已经与这里的“云”结下深厚的感情,擅长书法的陈省在这里留下了以众多“云”为题的石刻,有“云窝”、“云崖”、“云路”、“云关”、“留云”、“卧 云”、“白云深处”、“栖云阁”等等。看来,“云儿”也是这里的主人,这里就是“云”的家。

  近年来,武夷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在原来“幼溪草庐”的旧址上,重建了水月亭、石沼青莲亭、望仙亭、仙弈亭等大小十多个竹、木和水泥结构的仿古建筑。这些亭子有的掩映于竹林之中,有的依偎在九曲溪畔,有的壁立于万仞峰腰,亭中古香古色的木椅,可供游人稍做休憩。

  问樵台

  沿云路石进入“云窝”的第一景就是岩刻“问樵台”,是陈省于明万历十五年镌刻的,当时的陈省已隐居云窝四年,旁边还刻有一首陈省的七言诗:“剔尽蓬蒿见石台,临溪学钓趣悠哉;投竿终日忘钓饵,独与樵翁话几回”。诗中所谓“投竿终日忘钓饵”,似乎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有异曲同工之妙。

  叔圭精舍

  亲爱的朋友,走过问樵台,您面前有座历经风雨的石门,门额上有“叔圭精舍”四个字。门外东侧有一块石碑,名为“奉先祠碑”,石上刻题“云窝居径,叔圭隐居处,著《通鉴详节》”。

  叔圭,姓江、名贽、字叔圭,武夷山下梅里人,是北宋徽宗年间知名的儒士。徽宗政和初年,有少微星出现,朝廷认为这是将有鸿儒的征兆,派遣钦差到武夷山礼聘叔圭入朝做官,但叔圭三请不就,朝廷便赐号“少微先生”,钦差命崇安县令在这里为叔圭修建“精舍”,藉以旌表贤儒。叔圭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后来江贽的侄子江德又将精舍扩建为“淮阳书院”。明朝万历年间,江姓家族衰落,遂将 “云窝”这一带卖给归隐武夷山的兵部右侍郎陈省。清朝雍正年间,江贽裔孙江睿用重资赎回祖业,并在原来书院旧址上修建“奉先祠”,祭祀叔圭。门旁的“奉先祠碑”就由此而来。

  云窝平台

  朋友,走过“叔圭精舍”的门坊,您面前的这个平台是云窝平台。云窝一带是天游峰的精华地段之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方那个巍峨、平整的山体,人们称之为晒布岩。它的相对高度约150米,长约600米,是由一整块巨石构成,浑然一体、无一缝隙。晒布岩又高又阔,亦光亦险,壁立万仞,未承寸土,显得青仓而厚重。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平行有序的“掌纹”格外分明,俯视溪中的倒影,晒布岩的纹理随波荡漾。若逢雨天,晒布岩更有一番奇景,汇聚的雨水从岩顶顺着千百条纹理飞流直下,仿佛群龙飞舞,堪称奇景。

  关于晒布岩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相传,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要背着锦囊去采集五彩云锦,织成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挑担的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锦缎,踏着云路途经云窝时,被这里“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召唤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发现绫罗绸缎已被晨露打湿了,大脚连仙忙把的锦缎抖开,在岩壁上凉晒。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山风微拂,不觉入睡。等大脚仙醒来一看,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原来是绫缎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留在岩壁上了。所以,人们又称“晒布岩”为“仙掌峰”。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题诗道:“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这种“仙掌”景观在中国其他丹霞地貌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但据中国丹霞地貌专家论断,武夷山的晒布岩是“最为典型,最为奇特,规模也最大”的。

  若果说晒布岩给人一种雄伟厚重感觉的话,那么右边与它遥望的隐屏峰则显得高峻峭拔、奇秀无比。您瞧,隐屏峰上平下锐、高广方正,如刀劈,象斧削,似屏峰,怎么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

  右边与隐屏峰紧紧相依的是接笋峰,接笋峰贴壁而生,峰腰横列三痕,似乎摇摇欲坠,危岩高耸,然千百年来风吹雨打,纹丝不动;又如一剑刺天,扶摇直上云宵,飞鸟几无落脚之处。有人说它是云窝里蒸蒸日上的雨后春笋,也有人说它是隐屏峰前的忠实卫士,亲爱的朋友,您说呢?

  从云窝平台往上走,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晒布岩”下的巨石“伏虎岩”旁,一条在隐屏峰下岩石断裂处,里面有一狭长的通道,人称“小一线天”。沿“小一线天”而上,也可直达隐屏峰下的水月亭。

  伏虎岩

  您瞧,晒布岩前面这块高十数米的巨石,形状像一蹲卧虎,因此人称“伏虎岩”。伏虎岩是武夷山摩崖石刻荟萃地点之一,十七幅石刻星罗棋布于伏虎岩向外的三个方向,横跨宋、元、明、清四代,有题名游记、有题诗纪胜。西面岩壁上镌刻的是宋代学者题写的“升真元化洞天”、“武夷洞天、升真元化之洞”,记载了武夷山道教名山的历史;正对云窝平台这一面刻有“伏虎”二字,为 “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所题,岩体上还可有陈省的几首题诗,其中一首写道:“百兽舞虞廷,胡为岩下伏?前面有投龙,风云好返逐!”,这是否意味着陈省在暗示自己就像一只蹲卧在武夷山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呢?值得注意的是,陈省在这里所有题刻落款中的“幼”字很有特色,右边的“力”没有出头,写成了“刀”字。有学者认为,这个特点反映了陈省虽归隐山溪,却磨砺意志、蓄势待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伏虎岩东南麓有一岩洞,洞口两侧各有一株古藤,洞下有股清泉,味极甘美,泉水由晒布岩渗出,积蓄成泉,陈省常带领门人、朋友在此赏玩。后来,陈省的门人、崇安县令梁鹏就将此泉命名为“司马泉”,“司马”是对陈省的尊称。

  伏虎岩下方有一竹丛,那就是郭沫若先生在“方竹满山绿满溪”的诗句中提到的“方竹”,这是武夷山特有的一种竹子,看似圆的,摸去却是四方的,十分奇特。当地人以为触摸方竹可以聚财,不信,您也可以试试呵。

  水月亭、铁象岩、水云寮

  亲爱的朋友,隐屏峰下的这座古香古色的亭子就是水月亭。水月亭背靠险峻的隐屏峰,面对潺潺的九曲溪,是观景的好地方。凭栏水月亭,只见九曲溪宛如一面明镜倒映着两岸的青山,一只只竹筏在碧绿的溪中缓缓漂过,使大自然生动鲜活起来。亭子并未立于水中,为何叫水月亭呢?据说,月明星稀的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看到四个月亮: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中,一个在杯中,还有一个在哪里呢?您不妨猜猜看。试想,入夜时分,这里山苍水碧,风清月白,该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啊!如此意境,真叫人心醉。

  请您回过神来,顺着水月亭往下看,水月亭脚下这块漆黑的巨石,当地人称它为铁象岩。铁象岩中间裂开一罅,人穿行于其中,但觉天光如线,为区别溪南的“灵岩一线天”,故称它为“小一线天”。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分上、下云窝。

  走下水月亭,请您注意迎面岩壁上的“水云寮”三个字,这里曾是二程理学南传的始祖之一游酢讲学的地方。游酢,福建建阳人,他与学者杨时曾先后两次前往河南洛阳,向理学开山祖师程颢、程颐兄弟拜师求学。一次,当游、杨二人冒雪来到程府时,恰遇老师程颐正闭目静坐于书堂,二人不敢打扰,恭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等到程颐发现时,游、杨二人身上已披满雪花,门外已是一尺多厚的积雪了,这就是“程门立雪”的典故,后来成为尊师求学的佳话流传于世。程氏兄弟对如此虔诚恭候、真心求学的学生当然厚爱有加,悉心教授。当游酢和杨时学成南归时,程颐看着他俩渐渐远去的背影,无不高兴地说:“吾道南矣!”

  游酢和杨时二人来到武夷山,长期在这里钻研理学,授徒讲学,成为二程理学向江南传播的始祖。理学南传后,杨时授徒罗从彦,罗从彦授徒李侗,李彤就是朱熹的老师。朱熹秉承二程之精华,又博采佛道之所长,完成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化过程,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成了自孔子之后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当年游酢最早就是在这里的铁象岩上构筑精舍、传经布道的,并常常与杨时在此坐而论道。游酢取“水云缭绕”的谐音,称精舍为“水云寮”,因此也可以说,这里是理学南传的第一站。您现在看到的“水云寮”三个字,是南宋时游酢的后裔游九言在这里镌刻的。

  朋友,看过紧紧围绕隐屏峰的“武夷精舍”、“叔圭精舍”和“水云寮”,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年的学者们在这优美的环境里,著书立说、讲学授徒,他们思考人生、社会,乃至天地万物,终成大家,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鹏展翅、峥嵘深锁

  从伏虎岩往上爬,有块石碑,碑上刻着“隐屏峰、接笋峰”的字样,站在碑刻的地方,请您转过身来仰头看,隐屏峰上有三块巨石耸天而立,就好像在我们的上方盘旋着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人们称这里为“大鹏展翅”。

  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石门,门额上刻着“峥嵘深锁”四个字。这里满山的“峥嵘”会“深锁”着什么呢?让我们向前走一段,去看个究竟吧。

  茶洞石碑、茶洞

  走进的石门,展现在您面前的是一块醒目的“茶洞”石碑,原来,这就是峥嵘深锁着的茶洞。茶洞,又名玉华洞,据传是茶神居住的地方。武夷先民以为万物皆有神,树有树神,灶有灶神,天地日月各有其神,茶乃武夷山精华之荟萃,理应有神,而茶神所居之所就是茶洞。

  亲爱的朋友,身临这神奇的茶洞,您一定会想到“喝茶”了。人们为长寿老翁祝寿,常用喜米白茶之寿的说法,喜寿是七十七岁,草书的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寿是八十八岁,米字看似八十八;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的“百”少一横为“白”字。那么,您是否知道“茶寿”是指多少岁吗?把“茶”字看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是“二十八”,下半部是“八十”,加起来就是“一百零八”了。这就等于告诉我们“常喝茶,能活一百零八”呵。

  “喝茶”当然要喝好茶了,这茶洞里所产的茶素有“甲于武夷”之称,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向前走一段,去看个究竟吧。

  茶洞、留云书屋、鸡胸岩、仙凡界、隐屏仙居

  亲爱的朋友,走过这一段小路,您是否感觉到豁然开朗、别有一番洞天了呢?茶洞里是一片大约六、七亩的岩间谷地,它的周围耸立着七座巍巍岩峰,南有接笋峰、隐屏峰、玉华峰,北有清隐岩、天游峰、晒布岩,东有仙游岩,只在西侧留一狭窄出口。诗仙李白有名句云:“举目四顾,霜天峥嵘”,如果放在这里,实在恰如其境!这也许就是茶洞石门上“峥嵘深锁”四个字的含义吧。旅行家徐霞客游此赞道:“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蹬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也”。您瞧,高峻的岩峰,把茶洞围成一个清静幽微的谷井,洞内正午时方能见到阳光,在微微的阳光下,所有景物一片幽幽,两旁层叠的竹子,青翠欲滴,地面平铺着绿色的地毯,名贵的茶树,散发出阵阵清香。茶洞北面的雪花泉和东南的澹泉、玉华泉汇聚于此,三泉合一,沿洞汩汩流淌,平添了幽洞的神奇,真不愧是“幽微碧玉”的洞天福地。

  茶洞前方紧紧环绕的九曲溪和云窝,为这里常年提供温湿的气候条件,茶洞四周群峰林立,细雨携带者丰富的矿物质从四周汇聚而来,滋润着这块神奇的茶园,如此独特的自然环境,当然要产好茶啦。

  亲爱的朋友,这“幽绝尘寰”的茶洞不仅出产好茶,它优美的环境也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筑屋隐居。比较著名的有宋代的刘衡、明代的李钟鼎,还有清代的董茂勋。他们的雅居大都不复存在,唯有清代董茂勋的“留云书屋”还可以觅其踪迹:距离我们所处的位置约十几米处,南面那条通往隐屏峰的石路,有一石门,门上刻有“留云书屋”四字,那就是董茂勋“留云书屋”的旧址,其子董天工的《武夷山志》就是在这个书屋里完成的。“留云书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第二年,文源阁大学士李光地莅临书屋,做文赞曰:“庐背玉华而面神皋,左瞰云窝,右依仙掌,诗史案砚,居然幽人之庐;吐雾吞云,收尽溪山之致”。

  “留云书屋”的前方有“鸡胸”和“龙脊”两处险境,过了这两险处,可以看到岩壁上刻着“仙凡界”三个字,意思是这里是仙境与人间的分界线,只有敢过“鸡胸”和“龙脊”的人,才能步入“高峰晴树碧云齐”的顶峰仙境。

  立于峰尖的那座亭,叫“仙弈亭”,再往上攀登数十米,便到隐屏峰顶。峰顶原有玄元、清微道院,现在已经废弃了。自峰顶南下,半壁有洞,就是前面我们在“五曲大桥”看到的狐狸洞。

  朋友,请您回过头来往后看,就在茶洞的最北端有一处深狭,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

  仙浴潭

  亲爱的朋友,茶洞最北面的这个深狭狭口有一天然石门,石门里有一湾清潭,潭水是从天游峰高高的岩崖上跌落下来的“雪花泉”汇聚而成。传说仙女们到武夷山游玩,都要到这里沐浴,故名“仙浴潭”。既是仙女沐浴,说不定会有人偷看的,您不妨回头瞧一瞧,茶洞入口处的岩壁上,有只乌龟正伸着脖子朝这里偷看呢。据说这只不争气的乌龟,原是一只修炼千年的龟仙,因偷看仙女沐浴被点化成石,永远地趴在那儿了,一会儿我们就要踏着龟背登山啦。

  朋友,您不妨在这“幽微碧玉”的茶洞里稍作休息,准备登天游峰了。登山之前,先提醒您:天游峰十分险峻,只有一条路径,游人众多,请一定要注意安全,在登山途中不要随意停下拍照,以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和影响他人登山,中途会有很好的地点供您拍照。

  上山休息点

  亲爱的朋友,沿着这陡峭的石阶登山一定很累了,前方有一个休息的平台,请您稍稍休息一下,不妨回头看看着群山环绕的茶洞,的确令人叫奇。不过,现在请您观察一下隐屏峰后的那座山峰,就是刚才在茶洞里我们提到的有路通往“留云书屋”的这座山,它是否像一只大象呢?您瞧,前方有它的鼻子和象牙,形状与颜色清晰分明,直落茶洞,上方有耳朵,后面有栏杆处往上看是它的一条腿,真是“像”极了。原来,隐屏峰后还隐藏着这么一只鲜活的大象呵。

  朋友,天游峰海泼408米,东接天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从休息的平台往上不远处的半山腰上,有一座亭子就是“半山亭”。从半山亭望天游峰,只见一条溪流,像瀑布一般飞流而下,撞到岩石上的水珠四处飞溅,宛若天仙手中的白色绸缎飘舞在岩石上,又似雪花洋洋洒洒,从天而降,人们称这股泉水为“雪花泉”,因此“半山亭”又称“观瀑亭”。

  半山亭

  亲爱的朋友,来到半山亭,您一定很累了,那就好好休息一下。这里正好是观景、拍摄的佳处,武夷山的自然美已经展现在您面前了。

  在半山亭,您可以遍览群峰之雄姿,尽收九曲之媚态。凭栏举目,远处峰峦叠嶂,近处险峻挺拔,“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高低错落,曲直有致,参次之美,胜夺天工之笔;九曲两岸,碧如翡翠,绿争映衬,群峰之间,木兰缤纷,丹墨相宜,色彩之美,悄然动人心扉;若遇晨、昏时刻,早出晚归的云儿,缓缓飘荡在山水之间,云海环抱群峰,群峰点缀云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和谐,形神合一,意境之美,令人心旷神怡,陶然忘返。武夷山,好一派“水木清华”的诗情画意!

  朋友,这里不仅是拍摄的佳处,也是观察武夷山“丹霞地貌”特征的好地方。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整个武夷山风景区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的总称。这种地貌发育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经过崩塌、侵蚀作用之后,山顶面积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石柱和岩洞等奇特地貌,河流深切的地段,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等。这里的天柱峰、云窝、接榫峰、隐屏峰、晒布岩、天游峰等等就是这次造山运动的产物,这些奇峰与蜿蜒的九曲溪一同构成“碧水丹山”的美景。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武夷山地处东经117度27分至51分、北纬27度33分至54分,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里雨量充沛,四季较为分明,春秋短、夏冬长。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武夷山的森林覆盖率为95.3﹪,这里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昆虫的世界”、“鸟的天堂”、“蛇的王国”,不仅是“罕见的自然美地带”和“尚存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而且是世界上同纬度生物资源最丰富、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一同享受这份自然的遗产,也让我们一同呵护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吧。

  一览台

  亲爱的朋友,当您沿着陡峭的石阶到达胡麻涧谷口的时候,您已经跨过了八百多个台阶,一定很累了,前方就是“一览台”,又是观景和休息的好地方。

  天游峰顶以胡麻涧为界,分为高低两层,上层为“天游绝顶”,下层为“一览台”。“一览台”位于景区中心,是欣赏“碧水丹山”的绝佳位置。当年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点评天游峰“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的时候,想必就在这“一览台”上。

  如今,人们不仅到此欣赏“九曲”美景,还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天游峰顶观看日出、云海、佛光、夕阳、明月,这五景被称为“天游五绝”。尤其是每年中秋之夜,游人们携带亲朋好友,结伴来到这里赏月,等待日出,天游之巅,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朋友,您从“一览台”上凭栏远眺,又见翠色青葱,群峰林立,三仰、双乳之美,尽收眼底,远近若挥手之间;九曲溪山环水绕,如一条飘舞在群山之间的丹青彩带,流光溢彩;山水交融,和谐完美,可谓“一片丹山翠万重,九曲碧流映芙蓉”;晨昏之时,游人至此,脚弄云涛,手拨云轩,真如平步仙境、遨游仙宫一般。

  亲爱的朋友,山光水色任徘徊,天人之际最忘情,当我们远离喧闹的都市,走出烦恼的尘世,来到这纯真的自然面前,会有什么感想呢?自然是美丽的,是因为纯真而美丽。朋友,让我们记住这美丽的时刻,让我们忘却所有的烦恼,融入自然、珍爱生命吧,生命中的每一天就会像这里的山山水水,纯真而美丽!这也许就是我们走出喧闹的都市、欣赏自然、回归自然的真正意义吧。

  天游观、彭祖像

  朋友,从“一览台往”前行,您眼前的这座两层仿古建筑,就是天游观。天游观是由宋代道士刘碧云、张希微所建。明代嘉靖年间,道士詹本初重修天游观。正殿也称三清殿,殿后有宣经楼,右面是竹波楼,可俯瞰胡麻涧。观内多有名人题匾,如耿定力题“天游”,沈敬介题“凭虚御风”,葛寅亮题“天游阁”,韩士望题“一览台”等等。元代林锡翁还有诗题壁:“遍览溪山最上头,琳宫贝阙更清幽;虽然未得长生诀,也道曾从天上游”,清代袁枚也有诗云:“一楼高立万峰巅,远望迢迢在半天;昨日幸侬楼上住,不然还道住神仙”。朋友,您是否也有像神仙一样天上一游的感觉呢?

  遗憾的是,原“天游观”已经废弃。1936年,国民政府驻闽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曾在天游观原址上建立武夷中正公园管理处,也已经废弃。1983年重修后的天游观挂起了“遨游宵汉”的匾,同时还塑造了代表武夷山开山鼻祖彭祖、彭武、彭夷父子三人戮力同心开创武夷家园的巨型雕像。

  相传,很久以前,武夷山的幔亭峰上住着一位姓彭的老人,老人带领百姓披星戴月、开山治水,被人们尊称为“彭祖”。彭祖有两个聪颖过人、智勇双全的儿子:彭武和彭夷。彭祖800多岁的时候被玉帝召上天成仙去了,临走时只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锄头和一弯弓箭,嘱咐两个儿子要继承祖业,日夜不停地开山治水,为百姓造福。彭武、彭夷两兄弟不忘父亲重托,扛起锄头,拿着斧子,背上弓箭就进山了。他们挖呀挖,挖出了九曲十八弯,治了山洪,开出良田,种上岩茶、稻谷和果树,把山山水水装点成人间仙境,百姓们从此过上了安宁幸福的日子。彭武、彭夷死后,人们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一对开山有功的兄弟,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此山,称这“碧水丹山”为“武夷山”了。

  当然,因历史久远,这些传说已难以考证,但武夷山人民都乐于接受这些美丽的传说,遵奉彭祖、彭武和彭夷父子。显然,他们希望借助彭祖这位长寿之神寄托健康长寿、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用彭武、彭夷开辟武夷山的精神激励人们勤劳勇敢、不断进取向上。

  天游观后面是“胡麻涧石刻群”景点,沿着那里的小路前行至“中正公园”就是下山的石路了。

  胡麻涧石刻群、第一山

  亲爱的朋友,现在您面前的这条宽两米、长百米左右的山涧叫胡麻涧,流水从这里穿过一览台,奔泻于天游峰下,形成美丽的雪花泉瀑布、碧绿清透的仙浴潭,滋养着茶洞内“甲于武夷”的岩茶。

  胡麻涧两侧峭崖夹峙,岩刻纵横,有三十多幅历代岩刻精品,是武夷山摩崖石刻荟萃的地方。这些石刻不仅有高超的书法艺术,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它们为风光迤逦的天游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如果您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这里的石刻集儒、佛、道三教为一体,体现天游峰三教同山的文化特色。

  首先,请您注意最前边的“寿”字,是清光绪年间的石刻,“寿”字的头上就像一只乌龟的头,其中的一点就像一个“寿桃”,最后一笔像仙鹤的脚,传统中国象征长寿的“龟、桃、鹤”均在其中,整个字体又瘦又长,暗示“长寿”之意,并且字体镌刻是向外凸出,是“阳刻”技法,意味着这里的“洞天仙府,阳寿千秋”。这方岩刻体现着武夷山摩崖石刻的艺术魅力。

  您再看这同样镌刻于光绪年间的“福地洞天”四个字,道教修仙场所称“洞天福地”,武夷山自五代被定为“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亦称“武夷洞天”。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整个武夷山风景区就是“洞天”,所以有水帘洞、桃源洞、茶洞、风洞、伏羲洞等等。在这里,不必强寻“山洞”,正所谓“有门无门,是为佛门;似洞非洞,是为仙洞”。

  最醒目的一幅石刻,就是这边的“第一山”了,是清道光年间武显将军徐庆超题刻,当年徐霞客已经从地理的角度表达天游峰“应第一”了,想必徐庆超认为天游峰乃道教“洞天仙府”,也当属“第一山”了。

  请您往前行十几米,还有更精彩的摩崖石刻。

  无量寿佛、仙凡混合等

  亲爱的朋友,请您再看前边的“无量寿佛”和“仙凡混合”等石刻。“无量寿佛”可以说是佛、道相融合的一方石刻,“仙凡混合”则反映了道人与凡俗之人难分的情景。道家亦称仙家,这里是道士修行之地,凡俗之人也常来此观景游玩,因此这里被称为是“仙凡混合”之地。有趣的是这里的“凡”字一点并不在内,而是点在上面,可见凡是登山天游峰的朋友,都有点“不凡”的呵。佛、道两家在这里并行,反映了天游峰佛、道同山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多元和谐并存的特征。

  前边还有一幅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看到武夷方是山”。这方石刻分别摘取两首诗中的句子组成,上联摘自唐朝诗人元稹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下联摘自明代才子聂大年的诗句“不宗朱子元非学,看到武夷方是山”。两首诗歌,采撷自如,巧妙结合,情趣盎然。

  有意思的是前边的“汉奸汪精卫”五个字,镌刻于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落款是“军管区政治部”,这是否与四周的景致不太和谐呢?请您驻足细辨,这“汪精卫”的“精”字米字旁少了右下的一点,少了一点就不是“米”字了,意寓汉奸汪精卫“不是吃米长大的”,那当然就不是“人”了!这小小胡麻涧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高超的艺术作品,也可以体味历史的沧桑。

  如果说“一览台前风景秀”的话,那么“胡麻涧”里就是“石刻美”了;如果把整个武夷山的湖光山色看作是造化所赐的一幅巨大的山水画的话,那么刻石描红的摩崖石刻就是这幅山水画上的题画诗和钤印,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天游峰不愧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是武夷山三十六峰的代表,体现着整个武夷山风景区独有的特色。

  朋友,在您的前方有一个岔路口,请您沿着左边的小路向上走一段,前面就是“中正公园”的门坊。

  中正公园门坊

  朋友,您前面的这座牌坊,曾是民国1936年驻闽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所建。当时的蒋鼎文,在天游峰修建“中正公园”,邀请蒋中正前来武夷山游玩,并请国民政府元老于右任题写园名。后来抗战爆发,蒋中正一直没能到这里来,但这里却留下了“中正公园”的门牌。文化大革命中,门牌被毁。为了恢复历史原貌,景区管理委员会又重新修建,恢复原貌,现在您看到的是恢复后的景观。

  “中正公园”的前方是一段下山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是当年蒋鼎文专门为蒋中正和宋美龄坐轿上山所修建的,人们因此戏称它为“总统大道”。虽然蒋中正没有踏上这条专门为他修筑的“总统大道”,但“总统大道”却为普通游人提供了的便利,看到乘坐轿子上、下山的游客,您是否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呢?

  朋友,经过前边一段的山路,您也一定很累了,加上眼前这段所谓“总统大道”的石板台阶没有规律,所以,在下山的时候,您一定要小心慢行,朋友之间相互照顾。

  下山途中

  亲爱的朋友,这里是您下山的途中,您不妨在此稍事休息,一边留意前方的美景。前方最远处我们可以看到一座村镇,那就是九曲溪竹筏漂流的起点——星村镇。星村——星辰聚集的地方,多么美好的名字!看着依偎在星村身旁的九曲溪,不仅让人浮想联翩,要不是镇上袅袅的炊烟,我们还以为是九天银河洒落了人间!

  如今,勤劳的星村镇人,为了保护武夷山优美的自然环境,避免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美丽的九曲溪里,他们聚居在一起,并建立污水处理厂对全镇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由于有了他们的保护,我们才能享受这份自然的美丽,愿勤劳的星村镇人民幸福如意!愿您和您的亲人幸福如意!

  亲爱的朋友,当您沿着这崎岖的石板路下山的时候,我们快乐的“天游之旅”到此就要结束了,风光迤逦的天游峰十分荣幸地留下了您的足迹,此时此刻,不知您是否想起了一首诗?那就是徐志摩的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很少人见过真正的“康桥”,但为什么几乎人人都喜欢《再别康桥》这首诗呢?也许,在每个人的梦里都藏着一个美丽的“康桥”;也许,美丽的天游峰、美丽的武夷山会成为您心中的“康桥”!

  亲爱的朋友,祝您的旅途平安、愉快!天游峰期待您和您的朋友再次光临!

  壁立万仞

  朋友,沿着小路即将到达九曲溪边的时候,请您注意左前方雄伟的晒布岩下,有一方醒目的石刻,镌刻着陈省所题的、遒劲有力的“壁立万仞”四个大字。从这个方向看晒布岩真如一幅浓墨重彩、气势如虹的山水画,巨大的岩壁,宽阔平坦,峭直陡立,“壁立万仞”这四个字就像镶在画面的题画诗,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傍边还有一方石刻,镌刻着“仰之弥高”四字,两方石刻互为衬托,又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方石刻前面相邻的就是伏虎岩,您瞧,伏虎岩的这一面镌刻着“武夷洞天、升真元化之洞”和宋代学者游九言题写的“升真元化洞天”。唐末五代时,杜光庭《洞天福地记》里,把武夷山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称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据说仙人升天时,必须在武夷山换骨升真,所以称这里为“升真元化洞天”。伏虎岩上的这两方石刻,记述着武夷山也曾是道教名山的悠久历史。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