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介绍

发布时间:

有关清明寒食的渊源有不一样观点。民俗广为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少爷重耳逃跑在外面,生活艰苦,追随他的介子推甘愿从自身的腿上割掉一块肉使他果腹。之后,重耳返回晋国,进行了君主(即晋文公〕,册封有功之臣。唯有介子推拒不接受册封。他带妈妈归隐绵山,不愿出去。晋文公束手无策,只能放火烧山,逼其出山。没想到介子推母-子宁可被杀死也不想出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一声令下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并建庙竖碑。与此同时,还宣布在介子推不幸遇难的这一天,“寒食严禁吸烟”,全国上下不能生火烹煮,只有吃粮食和冷饮。

古时候的人们都十分尊崇介子推的骨气,“寒食严禁吸烟”的风俗习惯,被后代广为流传出来,形成了清明寒食这一特殊的留念节日。

民俗文化医生介绍说,汉朝之前,清明寒食严禁吸烟的时长很长,以一个月历时。整整的一个月都吃冷食,对人体确实不好,汉朝改成3天。

清明寒食从晋国逐渐后,持续了许多时代,正中间也是有禁止寒食风俗习惯的,如三国时期的三国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严禁吸烟”之风又在民俗自发性盛行。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清明寒食都被作为重要的节日。唐朝时也依然被作为全国的庄重节日,许多文人雅士都讲过有关清明寒食的诗词。

权威专家表明,清明寒食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时常把清明寒食的运动持续到清明节,长此以往,大家便将寒食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唐代、宋之后,严禁吸烟冷饮的风俗习惯日趋消除、消衰。到元朝,很多人大部分已不再延用此风俗习惯。明清时期,清明寒食期内早已不会再严禁吸烟,也不要求大家寒食了。

赵之珩说,清明寒食严禁吸烟冷饮的风俗习惯,连着清明寒食自身,我国绝大部分地域慢慢消失了。换句话说清明寒食变成清明节的一部分。但了解和掌握这一节日,有利于大家发掘在我国传统节日的人文和民俗文化含义,十分更有意义。

冬至节气后一百零五天此谓寒食,过去这一天严禁吸烟,冷饮,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故事寒食是为了纪念秋春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一声令下严禁吸烟。介子推是山西人,因此冷饮风俗习惯在山西省最先时兴。故时寒食断火,次日宫里有钻木取新火的典礼,民俗也多以柳枝相互之间乞取新火。立春后十五天为清明节,是出游的好日子。清明节也是扫坟祭祀的日子,民俗又称之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统称“三冥节”,有城隍庙巡境的典礼。寒食、清明节本来是2个节日,但山东省民俗大多数把2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节,极少数地域叫清明寒食,但逢年过节则是在清明节那天。垦利地区自清明节前三日起算,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节,大家于这四天内祭扫、踏春。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清明寒食,又被称为清明节为“阎王殿节”。祭扫是清醒的一项关键主题活动。故时,泰安市的祭扫典礼较为庄重。男主角挑着四个凉拌菜和饺子到坟墓,先将贡品供上,随后焚香烧纸钱,洒酒祭拜。招远市、即墨市、临朐、临清等地祭扫时也要给墓葬添新土。听说,这是给先祖修屋,防止夏天雨大渗水,实质上是对先祖的怀恋。大部分地域是在清明节这一天祭扫,极少数地域(如诸城市)在寒食这一天祭扫,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祭扫。如今一般都在清明节这一天祭扫。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枝、松树枝,据说是留念介子推。泰安市每家每户插柳枝,并给狗戴上柳枝圈。民谣歌曲:“清明节不插柳,去世了变大狗。”即墨市则习惯性戴松树枝,喻意要象松柏树一样昌盛。临沂市、诸城市却用柳枝、松树枝在墙体等处轻轻地鞭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垂柳单挑青帮蝎,大白天禁止门口过,晚上禁止把人蜇。”清明踏青在山东省极其广泛。临朐、滕州市的儿童一早已到村边踏春、风筝。有的用柳枝制成哨子吹,吹哨声十分悦耳。有些地区,少年儿童仰脸张大嘴呼吸,听说能够泄内火旺。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有打秋千的习惯性,潍坊地区的荡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荡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荡秋千,第三种是翻荡秋千。即墨市较为高度重视清明节,这一天大家一起床就换掉节日服饰,尤其是女性,各个打扮得美美的,四处串门子,首先看新娘子坐寒食(新娘子要象办婚礼那一天一样在床上坐下来),然后去打秋千。荡秋千甩长不高,代表着生活过得好,因此大家都你争我抢,兴致勃勃地打秋千。这一天,女性玩得十分爽快,因而,本地有“女性的清明节男生的年”的观点。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