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反思工作(精选16篇)

发布时间:

社戏反思工作(精选16篇)

社戏反思工作 篇1

  小时侯,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时侯,临村放电影,村里的伙伴们老早就知道了。相约晚上一起去看。夜里,爸妈一般是不会让我们出去,更何况是去临村。但看到一大群伙伴一起去,也就没说什么了。月夜,一群人,唧唧喳喳,有说有笑直奔二三里外的临村。一路上,脚下高低不平,但也没能阻止我们的兴致。有时候,等我们跑到的时候,电影都快散场了,又跟着人群往回赶,在人群中东奔西突,快活无比。当然了,在路上也会埋怨今万拖后腿的那个伙伴,相约下次一定早些出发。早到的时候,大伙挤在一起,席地而坐,很兴奋。看着看着,银幕上的人物就渐渐依稀了。等到人声鼎沸的时候,才知道电影散场了。揉揉模糊的眼睛,把还在睡的伙伴推醒。路上照旧快活。现在才知道,看什么电影无所谓,看电影那只是一个借口,关键是大伙在一起。

  在社戏里也是如此,到赵庄看戏也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引子。骨子里,他们是希望能大伙一起去。只要大伙在一起,就是快乐无比!

社戏反思工作 篇2

  教师在角色的转变上也迈出了一步。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首先突出师生的关系。本案例试图通过对话的方式,达到课堂的一种理想境界: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孕育智慧的沃土;教师与学生和文本之间实现真正的对话。在这堂课里,我惊喜地感觉到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着,也相互启示着。当学生隐约发现了声音描写的美、看戏时红红绿绿的动的感觉时,教师能很好地倾听,并给予肯定、引导和启示,归纳总结方法,站在一个高度,带领他们往更深层的方向前进。这时,教师是一个领路人,领着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走去。当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的碰撞中激起串串火花,别人的想法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看法也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时,真正的课堂交流开始了。

  这时,教师是一个真诚的听众——真的,有什么比用心倾听更能表达我们内心的赞许呢?当学生的交流遇到障碍时,教师给予疏导、示范,与学生交换意见,并在他们的话题中适时地表达自己的一些见解,履行自己的职责,使课堂对话更坚实地向教学目标走去。这时,教师是首席,也是朋友,把众多的力量拧成一股劲,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真诚地助一臂之力。当学生与学生、教师交流时,教师需要直接地引导探究活动,又要融点拨、校正、概括、提升、评价、赞赏于一体。这时,教师是课堂的促进者,适时运用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更好地体现教学现场的活力与真实。这节课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在阅读教学中于无意中有意引导,在发散思维中提升高度,使课堂有了我们课前期待的效果。

  这节课让我深深感到,如果教师能更好地孕育发现的土壤,如果学生发现的眼睛能被擦亮的话,那么,学生那颗体悟的心便会光芒四射:对作品的发现,对自我潜在精神的发现,对“人”的发现。正如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只要发现意会,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皆可悟道。经典的作品也就散发出永远的清香。

社戏反思工作 篇3

  你看那月下行船,大伙摇撸的摇橹,陪我说话的说话,不亦乐乎!船外,月色如水;夹岸,豆麦清香。当真令人心旷神怡了!至于在赵庄看的戏那就不用说了:我看不清、听不见,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依稀了。伙伴呢,年小的在大哈欠,大的在说各自的话,都没心思看戏。而回去的时候,大家又象来时一样踊跃,拔橹、摇橹,大船快的就象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或笑或骂,又都兴奋了!至于那水煮罗汉豆真的好吃吗?未必,只不过是伙伴们自己动手做的罢了,才觉得食之如饴。小时侯,在家乡放牛,荷花塘干涸了,许多的小鱼小虾,都躲在一个个水窟里苟延残喘。我们找来几个大的河蚌壳,洗净,再舀上些水,架在土块堆的灶上。把那些抓来的小鱼小虾放在蚌壳锅里煮,等鱼变白了,虾变红了,没盐没油的抓起来就吃,而且还你争我抢的,好似什么龙肝风胆似的。吃完以后,发现手上全是黑灰,脸也成了大花脸。现在回忆的时候,觉得那时侯真快乐!

  这篇文章,我象这样讲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活跃,都回忆说他们都有个类似的经历。书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感悟书中的内容,比起我们空洞的说教好得多了!

  《社戏》其实就是孩子们自己演出的一出快乐的夜戏。

社戏反思工作 篇4

  我们班的孩子们在平时玩球的时候总是愿意用来扔,所以我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条件,让他们扔得更开心,并且能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这次的体育游戏,我选择了球类,本来我想用大的皮球的,但是我又考虑到孩子的手臂力量还不够,皮球的体积过大,孩子们对于皮球的抓拿和扔、投,未必会掌握的很好,所以我还是选择了体积比较小的小皮球,这种小朋友可以比较方便于幼儿的抓握,可以先引导幼儿学习球类的抛投。

  游戏一开始时,孩子们看到小皮球就兴奋起来了,因为在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对于投球的掌握不是很好,在做游戏的时候也比较少运用到,所以孩子们都很期待我的这个游戏。在教授抛投小皮球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很认真的,而且都很迫不及待地想试试把小皮球抛投到纸箱里去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

  但是在孩子们在自己实际操作抛投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有一些是我在设置这个游戏的时候所没有考虑周全的,而有的则是调皮的小朋友们所制造的。比如说比较容易出现的就是因为纸箱的口的高度有限,而小皮球抛投进来之后会有反弹力,所以有一部分的小朋友,他们本来已经抛投进入纸箱的小皮球因为进入纸箱后受到相应的反弹的力量小皮球又跳出了纸箱。男孩子抛投的力量可能相对而言会大一点,所以这类的问题在男孩子身上发生的频率就高一点,而女孩子力气会小很多,在抛投时,会有部分的女孩子投出的小皮球可能还没有到达纸箱的边缘就落在了地上了。而另外一种我在本次游戏种发现的比较不好的问题就是比较多的男孩子比较的顽皮,在老师让小朋友们过去每人捡一个小皮球回去的时候,特别是男孩子们就会一伙的围在纸箱周围,有的也会为了捡同一个小皮球而迟迟走不了,之后就演变成剩下的所有的小朋友就压在了纸箱上面,最后我们可怜的纸箱就被压扁了。所以在经历了多次的游戏之后,刚开始还是直挺挺的纸箱已经是扁扁的一层了,我觉得我在这次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孩子们的某些不好的行为控制上还是引导地不够好,所以,在之后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孩子们在户外的游戏规则方面还是要做好充分的讲解和提示工作,不然一些孩子本身的自我约束是不够的,是需要老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让孩子们在意潜移默化的规则中进行游戏,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一定会不断加强的。

  通过本次游戏,孩子们的抛投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部分幼儿抛投的命中率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是能掌握到到技能和方法。在下次的活动中,我还将尝试着把纸箱放置的位置调的远一点,增加孩子们的成功感或者是带领幼儿在篮筐下投,增加难度,提升投远的技巧性。

社戏反思工作 篇5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诗歌般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

  这一节课,我认为有几点较成功的地方:

  1、我扩展了读书领域: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社戏反思工作 篇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要实现教育思想的领导,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理念的引领,那是非常直接而有效的。俗话说得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名家、大师作报告,未听之前本身就有一种潜在的崇拜和仰慕之情,何况名家大师们有很多的“知”之外的“识”,那是最能触动我们这些来自底层的教师灵魂的。从我的经历来看,每一个精彩的与有深度的报告对自己的心灵都是一次强有力的震撼和风暴,对自己的成长都是一次跨越式的加油和充电。

  一、提高各方面协调力

  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机关单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和工作关系,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处理失当,都有可能会对学校的全局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作为领导有时作为指挥者角色,有时则充当润滑剂的角色。

  参与一线的教育教学及教科研工作,要在业务上起指导作用,更要做到“以己服人”。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是短时期能够树立起来的,我认为培养融洽的上下级人际关系必不可少,在工作中要做到不偏不倚,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不掩盖缺点,不偏袒亲属,直面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

  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当好服务员的角色,既充当老师们的

  服务员,又是学生们的服务员。积极为学校的建设筹集资金,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加强教学后勤和总务后勤部门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职工的工作条件,改善福利待遇,运用适当的待遇留人。 二、管理于细微处,体现“教育无小事”。

  学校管理于细微处,我认为有三重境界:一是“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二是“无微不至,精益求精”。要求每一个流程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三是“和而不同”。围绕目标,结合校情,传承创新,创建出一所既丰富多彩又个性鲜明的学校。学校管理于细微处,首先要求目标要精细。我们要把学校各项目标具体到可看得清、细致到可操作化。保证各项工作既有大目标,又有小抓手,既有总体要求,又有细致方案。这方面我们体会较深的就是抓学生德育工作。当前学校德育空乏无力实效性差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这些年来我们把学生德育的目标放小,聚焦到道德习惯养成上,虚事实做,大事小做。

  学校管理于细微处,其次要求就是责任要精确。我们将管理责任具体到人、明确到事,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例如: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几年后,原先的新鲜和激情淡化了,意识和焦点泛化了,为此我们把推进课改的重点,着力贯穿于校本教研科研化工作中去,我们提出:“一二三四五”工程。即:1.每周一课----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出一节研究课,突出合作式教研。责任落到教研组。2.每月二次集体备课活动----定时定点集体备课,突出问诊式教研。责任落到备课组。3.每学期三次培训讲座----分管领导对全体教师就一个专题进行培训,突出干部与教师同行。责任落到校长室。4.每学期四项专题研究----每月一个专题研究,突出反思式教研。责任落到教导处。5.每月至少五篇教学随笔,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悟及时记下来,发到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贴上去。责任落到每位教师。

  学校管理于细微处,其三要求关爱到精心。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在工作中认识到,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尤其是应最大程度的尊重、信任、宽容、善待每一位教师,使他们在工开一次道德作中感到身心愉快,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我们着力叫响两个口号----“态度决定一切、细节见证品质”、“让所有的金子都在这里闪光”。为此我们努力做到“五要”:要坚持看人先看长处;要不搞“齐步走”,评价教师不搞“一刀切”;要宽容的地方必须宽容;要努力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教师队伍做到最佳组织,达到整体优化;要真诚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学校管理于细微处,要求之四就是文化要精致。为此我们致力于打造丰富多彩而又具人文个性的学校校园文化,目标定位在共同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温馨的生活家园和和谐的艺术乐园。学校以创建和谐校园为突破口,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从校园文化、走廊楼梯文化、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五个层面做文章,做到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愉悦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三.提高执行力,用行动来引航

  当然在理念引路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用行动来引航。作为教育决策的坚定践行者,其身上体现出的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对师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说空话,身体力行,才有助于提高校长的威信。提高执行力,校长要脚踏实地,以“实干家”的本色,做好执行的“排头兵”、“领头雁”。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教师教三十年书,不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人也给教师成功总结出一个公式,就是“实践+反思=成功”。我想都是强调教师用笔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开始不少教师对教科研表露出的疏远冷淡与无能为力,作为校长,我没有太多的责备和说教,而是从我开始带头写教学反思、写教育随笔。学校的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鼎力合作。只有全体教职员工互相配合,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决策落在实处。

  四、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突显教育特色

  我认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它涵盖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成熟的表现。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必须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运用好国家赋与学校自主能动的办学权力。依据所在地的区域优势、自身的经济条件、学校的现有规模、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现状,在办学模式上做出选择,使自己的办学目标、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方式上形成特色。我认为这是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过程中,办学管理上的一种科学化、主动性的集中体现。学校在创建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坚持各项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和要求学校各层次、各部门的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入开展学习教育部倡导的六种教学模式,并安排教研组集中学习讨论“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备、讲、辅、批、考”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努力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探索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着乡,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乐学、好学、善学、会学、学会的目的,并努力在特色教育,特长教育等方面寻求突破。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目前,成人写字水平不高就是因为小时基础没打好。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情况,当今,尤其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以上这些只是我做校长几年来的一些做法与想法,或许有东施效颦之嫌,但切切实实融入了我自己的思考和信念。我坚信“管理就是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的过程”,我更向往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人一起前行,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

社戏反思工作 篇7

  被调研耽误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后两则成语故事,总体情况和《自相矛盾》的感觉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课上完了觉得很没味儿。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究竟该怎么上呢?反思无果后,上网浏览别人的教学设计,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和我的教学也相差无几。有搜教后记来看,看到了因为名叫“卢永霞”,被一些网友称作“名师”的老师的该课教后记。

  这篇教后记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是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学设想,第二是对前两则成语教学片断的描述及自我点评。

  先看了他对教材的分析, 卢老师在读教材之处也产生过和我一样的疑问:“看看课文,直白如话,几乎找不到训练点,而这三个成语又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前他们都能对成语所表达的寓意说出个大概来。那么这样的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呢?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课堂教学的训练点在哪儿?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又在哪里呢?”然而卢老师通过自己的进一步解读,从简单走到了更深层次:“这三则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但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写作方法却不尽相同。比如第一则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前后抵触的特点,从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则故事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滥竽充数’的结果,如‘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则故事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从而突出点睛之笔的神奇。”

  看过卢老师的教学片段后,发现其实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区别在于,我是漫无目的的,三个故事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内在的联系,而卢老师因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读,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显得从容有致,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出来了。其实很多时候,像我这样的普通老师不是不会上课,而是不会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课。卢老师的这篇教后记不仅帮助我理清了本课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更给我以启示:教学要有效,教学目标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想明确,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读。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设计或反思中所看到的,与我的教学相一致的几点做法:

  1、第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矛”和“盾”入手,理解课题词语,在读懂故事。这整则故事的教学突出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读。

  2、教学《滥竽充数》时,抓住“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两句话来统领全篇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南郭先生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想象他内心的想法。

  3、教学《画龙点睛》时主要式让学生们通过一些词语去想象人物的话语,如“一再要求”“惊叹不已”等。

  尽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构”,以后要学会深入分析文本,“构想”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更精彩。

社戏反思工作 篇8

  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坚持下去,必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又为日后的教学总结或撰写学术论文储备了宝贵而又说服力的素材,虽然写教学反思费时、费脑、但是,一举数得,应抓住八个字:

  一、做有心人

  要有目的、有意义地做好这项工作,课内有心留意,主要教学那儿个知识点,重点的、略带的把节、章与章、旧知识与新知识此问题与彼问题是否能巧妙地连在一起。用什么形式与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课型多样的特点,分类型记载,像音乐课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以音乐知识为主的乐理课,以游戏为主的唱歌课,以巩固为主的练习课等等,这样记载看起来就更清楚,印象更深。在教学方法上,一节课的开始、结束,全过程是否鲜明,层次清楚,音乐知识技能训练是否有机结合,音乐理论以及概念掌握、理解的怎么样:在调动学生的感情启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实施的情况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动耳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如何,以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有创意,所以要做教学有心人。

  二、勤,及时记载

  这是写啊教学反思的关键之一。根据记忆规律,在识记以后不久就开始遗。

  因此,写教学反思要趁热打铁,课后及时记载,立即整理归纳,总结分析,记录于册。如果拖久了,课堂教学情况,回忆起来时间反而费长,甚至遗忘。尤其是艺术技能方面的,必须在下一环节加以纠正掌握知识点,才能顺利的往下教学。

  三、全,全面分析

  首先要对教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回顾,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进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到师生活动,教学效果都要像过电影似地琢磨、反省,归纳出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待进一步改进。在全面分析基础上还应根据教学目标、音美课的类型等,突出重点地总结,记载自己体会最深的“得”与“失”。这样记载才具有较好的价值。全,不是面面俱到到,一课一记栽要有一得,否则会形成次次记载千篇一律。

  四、活,灵活多样。

  写教学反思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应根据要求和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形式,因课而异,不拘一格。我参考了一些教师的教学反思,有的记在教案旁边,随着教学过程而写;有的记在一节课后面;有的没有专门的教学反思本上;有的全是文字记录;有的文字和符号兼用。总之,不论任何方法、形式,以反映教学情况为准。

社戏反思工作 篇9

  前半学期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成绩证实了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然而,这点收获还不足以让我感到满足,离我理想的目标甚远。我的理想目标是: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夯实自己的业务知识结构。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博得学生的喜欢,从而使学生爱学英语、会学英语。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英语水平的目的。为此,在今后的教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课本内容的熟悉度决定了你对课本挖掘的深度和对课堂教学灵活性的把握度。内容熟悉了你才能走进课本,引导学生深挖课本知识,发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上升到能力层次。

  2、课堂教学有效是基本,高效是追求。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做是否有效。不能让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那些东西应该是导入、启发、调节课堂氛围用的。也不能讲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视本质。那怕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也比做一些无聊的讨论也更有价值。

  3、探索每一种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阅读课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学生掌握文章内容,从更深层次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背景、意义、影响及其我们所需要进行的反思。语法课就使要学生掌握并记住语法的具体用法,从语言学习中去归纳总结,然后运用到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语言点课就是通过让学生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字、词、语法的用法,然后抛砖引玉,一块状的形式记住该词汇的用法。

  4、用严谨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去做每一件事情。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严谨的老师学生在思想上一定很重视。应该改掉自身一些随意的、缺乏思考的做法,处理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收学生的爱戴。

  5、真心诚心关爱学生。爱可以融化一切,应该关爱每一位孩子,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每一个学生。人无完人。学习仅仅是人生的一部分,学习好不能代表一切,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有人可能高分低能不善动手,有人可能低分高能善于实践。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利用优点来鼓励他,利用缺点来鞭策他。

社戏反思工作 篇10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组织学生为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教学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广播站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社戏反思工作 篇11

  通过本期教务主任培训,我对教务工作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教务处历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思路执行、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的重要职能部门,其工作涵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教研管理、活动开展、师生评价等。学校组织管理严密,牵一发尚且动全身,面对新课程改革与实施,教务处工作好坏成为学校执行力强弱的关键,至关重要。但在工作中经常会有以下几种现象:

  1、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学常规管理不常规,学校现在的做法、领导的要求、上级的文件通常就是我们教导处工作的标准,同时无论谁都可以对教学管理指手画脚,可是当面对问题时,却又是谁都无法代替教务处去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前进的责。

  2、事情太杂来不及管!课程安排、常规检查、听课教研、谈话指导,业已疲于奔命。统计填表,各种会议,各种任务布置,领导的意思,时不时还有临时安排的工作,更是搅得教务处没有思路。再来个教师请假、外出学习或教学评比,代课安排不过来时,难免顾了这头失了那头,压力倍增。一旦出现失误或顾及不到的地方,后果和责任只有自己承担。

  3、管了还有人不满!教务处工作繁重,付出颇多。即便如此,仍然承受着上下两级的许多不满。开学排课有意见,代课安排不乐意,你还得憋着气和声细语,否则说你态度不好。年长教师不服你管,年轻教师听不进意见,你管得多了教师反映压力大,说你要人性管理,批评几句也不行。你管得少了领导说你不负责任,认为工作开展不起来。有想法、有委屈也得咬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以免影响大局。

  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学校教务处究竟要做些什么?又怎么做?通过调查和学习其它学校的一些做法,结合自己的一些工作实践,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学校教学常规

  其实,教学常规工作范畴中,如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反思等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工作,属于个人行为,按西方国家的管理理念,管理绝不干涉个人行为,而是采用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方式来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而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是管制(甚至于控制),如学校教务处通常都有一套常规要求,要求老师做什么、怎么做,一学期几篇论文、听几堂课……都有详细的量化规定,并制订项目繁多的制度、量化评分标准,开展频繁的教学检查、推门听课,诸如此类,花样翻新。然而,因此带来的后果通常是:

  1、当备课、上课、批改成为任务时,教师便容易产生完成任务式的工作心理,产生消极的职业态度,丧失专业责任感。备课不再是为了上课,而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检查的话就可以不备了。教务处组织常规检查便成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我们检查者一门心思去研究备课者条条框框有没有备到,课后反思有没有写,写得细不细;备课者临检查时才急急忙忙东拼西凑,忙于应付,这在综合科表现尤为突出。备课的原本目的丧失殆尽。

  2、常规检查方式的确能让老师花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但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应当去思考的是:我们究竟是想让老师花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还是让老师的工作更有效?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专业而言,参加各种评比除外,真正教育学生以及个人专业发展而言,重要的其实不是教学规范,而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思想。让教师更有思想,可以让一个教师走得更长远。而这恰恰是常规检查无法做到的,甚至会扼杀的。

  因此,学校教导处管理教学常规,应当分清哪些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哪些是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可以统一要求,可以管制。而像备课、上课之类的个人行为,应当充分给教师以自主权。

  因此,学校教导处管理教学常规,应当分清哪些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哪些是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可以统一要求,可以管制。而像备课、上课之类的个人行为,应当充分给教师以自主权。

  老办法不行,不管肯定也不行,因为常规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怎样管理呢?我归纳如下几点:

  1、少针对个人管理,设法找到协调群体行为的方法与策略,才是真正的教学常规管理之道。如改一个个教师的备课检查为教师群体备课经验的交流,作业批改教务处组织科组定期检查再到各行政参与检查。即由原来单一的教务处评价,改为其他行政和教师群体评价。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常规检查的效果与影响面,同时可以减小教务处单一评价主体的矛盾对立面。

  2、重过程管理,淡化结果意识。把推门课、规定公开课改成邀请听课制,比如:规定每个学期每人至少请15人次到教室里听课,可以是领导、其它学科教师、家长等。这样做的好处是:(1)促进教师人际关系,还可避免领导听课评价给教师带来的精神压力。(2)教师自主教研意识增强。(3)真正让学校里最应当受到尊重的有水平的教师受到尊重,有利于学校学术氛围的形成。

  这样,教务处原先教学常规工作不再是监督、检查,而主要是组织、协调,负担减轻了不少。

  二、教务处工作重心

  虽然教务主任也参与各科的教研活动,但事务繁多,借口无法兼顾教研,这是事实。事务性工作的特点是时间紧急,完成较快,效果明显,容易量化,做一件是一件。教研则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且需要较为清静的环境思考。因此,先做事务,再思考教研是通常的做法,以致真正放在教研上的时间并不多。

  如何处理这种矛盾?我个人认为,学校应该将教务处平时的数据统计、上交的表格、各类通知等一些杂务工作交给专人统筹协调管理,使教务处腾出手来专心负责做好三件事情:

  1、抓好教师评价管理。包括教师业务水平考核、师德评价、课堂教学能力考核、教学质量评价。

  2、抓好教研活动。将一个月四次的科组教研,改成:第一次进行上个月的总结与思考;第二次是科组教研活动;第三次是随堂听课、评课;第四次领导及行政谈各年级、各科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充分保证了教研活动、交流活动的时间。

  管理之道,在于人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部门做最擅长的事,做最应当做的事,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而创新。

  “一潭死水溅不出涟漪,一块锈石撞不出火花。”规范要从“实”做起。作为领导既要有果断坚决的态度,更要有敢于涉足“雷区”的勇气。思想上有新导向,工作上有新举措,方能标新立异。相反,首鼠两端,溥衍塞责,一团和气,八面玲珑,只把表面文章做好,根基不立,何以有作为。

  通过本期教务主任培训,我对教务工作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教务处历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思路执行、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的重要职能部门,其工作涵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教研管理、活动开展、师生评价等。学校组织管理严密,牵一发尚且动全身,面对新课程改革与实施,教务处工作好坏成为学校执行力强弱的关键,至关重要。但在工作中经常会有以下几种现象:

  1、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学常规管理不常规,学校现在的做法、领导的要求、上级的文件通常就是我们教导处工作的标准,同时无论谁都可以对教学管理指手画脚,可是当面对问题时,却又是谁都无法代替教务处去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前进的责。

  2、事情太杂来不及管!课程安排、常规检查、听课教研、谈话指导,业已疲于奔命。统计填表,各种会议,各种任务布置,领导的意思,时不时还有临时安排的工作,更是搅得教务处没有思路。再来个教师请假、外出学习或教学评比,代课安排不过来时,难免顾了这头失了那头,压力倍增。一旦出现失误或顾及不到的地方,后果和责任只有自己承担。

  3、管了还有人不满!教务处工作繁重,付出颇多。即便如此,仍然承受着上下两级的许多不满。开学排课有意见,代课安排不乐意,你还得憋着气和声细语,否则说你态度不好。年长教师不服你管,年轻教师听不进意见,你管得多了教师反映压力大,说你要人性管理,批评几句也不行。你管得少了领导说你不负责任,认为工作开展不起来。有想法、有委屈也得咬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以免影响大局。

  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学校教务处究竟要做些什么?又怎么做?通过调查和学习其它学校的一些做法,结合自己的一些工作实践,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学校教学常规

  其实,教学常规工作范畴中,如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反思等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工作,属于个人行为,按西方国家的管理理念,管理绝不干涉个人行为,而是采用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方式来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而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是管制(甚至于控制),如学校教务处通常都有一套常规要求,要求老师做什么、怎么做,一学期几篇论文、听几堂课……都有详细的量化规定,并制订项目繁多的制度、量化评分标准,开展频繁的教学检查、推门听课,诸如此类,花样翻新。然而,因此带来的后果通常是:

  1、当备课、上课、批改成为任务时,教师便容易产生完成任务式的工作心理,产生消极的职业态度,丧失专业责任感。备课不再是为了上课,而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检查的话就可以不备了。教务处组织常规检查便成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我们检查者一门心思去研究备课者条条框框有没有备到,课后反思有没有写,写得细不细;备课者临检查时才急急忙忙东拼西凑,忙于应付,这在综合科表现尤为突出。备课的原本目的丧失殆尽。

  2、常规检查方式的确能让老师花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但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应当去思考的是:我们究竟是想让老师花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还是让老师的工作更有效?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专业而言,参加各种评比除外,真正教育学生以及个人专业发展而言,重要的其实不是教学规范,而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思想。让教师更有思想,可以让一个教师走得更长远。而这恰恰是常规检查无法做到的,甚至会扼杀的。

  因此,学校教导处管理教学常规,应当分清哪些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哪些是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可以统一要求,可以管制。而像备课、上课之类的个人行为,应当充分给教师以自主权。

  因此,学校教导处管理教学常规,应当分清哪些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哪些是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可以统一要求,可以管制。而像备课、上课之类的个人行为,应当充分给教师以自主权。

  老办法不行,不管肯定也不行,因为常规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怎样管理呢?我归纳如下几点:

  1、少针对个人管理,设法找到协调群体行为的方法与策略,才是真正的教学常规管理之道。如改一个个教师的备课检查为教师群体备课经验的交流,作业批改教务处组织科组定期检查再到各行政参与检查。即由原来单一的教务处评价,改为其他行政和教师群体评价。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常规检查的效果与影响面,同时可以减小教务处单一评价主体的矛盾对立面。

  2、重过程管理,淡化结果意识。把推门课、规定公开课改成邀请听课制,比如:规定每个学期每人至少请15人次到教室里听课,可以是领导、其它学科教师、家长等。这样做的好处是:(1)促进教师人际关系,还可避免领导听课评价给教师带来的精神压力。(2)教师自主教研意识增强。(3)真正让学校里最应当受到尊重的有水平的教师受到尊重,有利于学校学术氛围的形成。

  这样,教务处原先教学常规工作不再是监督、检查,而主要是组织、协调,负担减轻了不少。

  二、教务处工作重心

  虽然教务主任也参与各科的教研活动,但事务繁多,借口无法兼顾教研,这是事实。事务性工作的特点是时间紧急,完成较快,效果明显,容易量化,做一件是一件。教研则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且需要较为清静的环境思考。因此,先做事务,再思考教研是通常的做法,以致真正放在教研上的时间并不多。

  如何处理这种矛盾?我个人认为,学校应该将教务处平时的数据统计、上交的表格、各类通知等一些杂务工作交给专人统筹协调管理,使教务处腾出手来专心负责做好三件事情:

  1、抓好教师评价管理。包括教师业务水平考核、师德评价、课堂教学能力考核、教学质量评价。

  2、抓好教研活动。将一个月四次的科组教研,改成:第一次进行上个月的总结与思考;第二次是科组教研活动;第三次是随堂听课、评课;第四次领导及行政谈各年级、各科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充分保证了教研活动、交流活动的时间。

  管理之道,在于人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部门做最擅长的事,做最应当做的事,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而创新。

  “一潭死水溅不出涟漪,一块锈石撞不出火花。”规范要从“实”做起。作为领导既要有果断坚决的态度,更要有敢于涉足“雷区”的勇气。思想上有新导向,工作上有新举措,方能标新立异。相反,首鼠两端,溥衍塞责,一团和气,八面玲珑,只把表面文章做好,根基不立,何以有作为。

社戏反思工作 篇12

  时间过得很快,不经意间一年又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有欢乐也有汗水,在工作上也有了各方面的进步;在这里,我也该整理一下我的思绪了,总结过去的错误与过失,以便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做保育员这份工作也有几年了,让我知道保育员应该做些什么,比如:一定要勤开窗户,勤打扫,勤消毒等等;除了手脚要勤快利落外,脑子也要勤快,需要经常思考该如何做着一件事,今天这件事做得对不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正,不断进步。坚持每天的消毒工作,教室,寝室,用具,玩具都用8 4消毒。床上用具勤洗换,保证被褥都晒足够的阳光,使孩子们在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为幼儿创造一个通风、干净、温馨的学习环境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总而言之在这个岗位上一定要做到“勤快”。

  在一个单位里工作团结是最重要的,作为保育员,应该与教师团结奋进、密切合作那是更不可缺少的,所以,教师和保育员两者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经常沟通一同探讨保育工作方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相互关心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保健方面也能做到及配合,并对照保健制度逐条逐项地进行完成,认真执行卫生保健制度,严格执行消毒工作,服从保健大夫的要求去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急躁的情绪,在完成一些工作的时候有些散漫的态度,所以有一些工作常常会出现各种漏洞,我相信在团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关心下,一定会在工作中有所改进,并能在今后的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完成团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我坚信在团领导和同事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幼儿园的明天更加辉煌!

社戏反思工作 篇13

  今天,我上了《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课上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下面我就从设计本课的背景及对本课的反思两方面谈谈我想法。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切入点要找准。教育目标不宜放得过高,因为孩子们的阅历浅,对生命的意义理解也很有限,所以挖掘不到深处。其次,教育的着眼点,要切近孩子们的生活,激发孩子对生命的关注。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节课的切入点,放在让学生感悟生命中来。让他们通过听、看、想,体会世界是因为有了生命才变得如此美丽!有了初步对生命的感悟,学生才很容易进入到课的情境中来。接下来的内容,紧紧围绕“自护、自救”两方面展开。活动的内容,还是从学生的身边发生的事入手,让学生先从关注身边小事做起,学会自我保护。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要让学生感受到,平时拥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去珍惜、爱护。因为生命在危难面前时那样脆弱,生死也在一瞬间,所以,不要认为,我们年纪还小,有的是时间挥霍,一定要珍惜拥有,珍爱生命,才是对爱我们那些人最好的回报。

  1、教学内容要有时代特点,要贴近儿童生活。

  设计本课前期,我国四川汶川刚刚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后的伤亡场面让人惨不忍睹。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规划。学生也从电视等相关报道中了解此事。因此把这样的新闻事件纳入教学中来,不但具有“新”意,而且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被吸引。

  2、教育主题要鲜明。本节课,我就是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题目就叫:珍爱生命。从如何自护和自救两方面展开教育。通过实际上课,我感觉时间超长,教学的节奏到后来就有些失衡。所以,如果再上这样的课,可以只从如何“自救”这个角度谈。设计的内容不宜贪多,否则容易详略不当,教育主题被淡化。

  3、体验活动要做细、做精,才会达到教育效果。由于本节课上“生命大营救”的体验活动设计时,考虑不全。因此我感觉活动进行的不尽人意。比如:生命线有些多余,学生没有很好的操作。活动的要求还是应该用大屏幕打出来让全体同学看到。(写在之上,活动的同学没能顾及看,下面的同学又不到他们该干什么)。所以,在活动的设计上要把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精心设计好,可以事先试讲两次,进行修改。

  4、活动结束,要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反思表达。体验后的反思,是学生对体验的理解,是老师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因此,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充分地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节课上,学生说的时间短,谈得不透,所以显得教育没有得到升华。

  5、课前的演练是有必要的。我总是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呈现出最真实的一面,因此,课前很少对孩子们进行渗透。而对于本节课来说,后面的点蜡烛,站心形,就因该在课前进行排练,这样课堂上就可以节省时间,场面也不会乱。

  以上是我对自己设计的这节课的反思。针对课上的体验活动,我又作了新的梳理和改进,待日后有机会,再上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时用。

社戏反思工作 篇14

  当上完了“学写读后感”这堂作文课后,我没有半点兴奋和激动,听到同级组的老师说很好,我有些许欣慰。因为我所上的这节课是超常态的课,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课。

  当我们六年级语文组确定了《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难对策的行动研究》作为本年级组研究的这个小课题后,我们就立即分工合作了。我很享受这个合作的过程,也非常乐意承担公开课的任务。

  我之所以选择上“学写读后感”那是有原因(哈哈,根据需要而上吧)。开学初,学生们交上来的读后感,不是原文的缩写,就是满纸都是大道理,满肚子的大话、空话。概括一下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读”和“感”分离。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成为无根底无病呻吟。

  第二、“读”和“感”在文章之中两分天下,前边的“读”实际上是写文章内容简介,后边发一通感慨就算了事。

  第三、选不好感受点,不会结合实际,感想很空泛。

  看来,学生们还没有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于是我便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就选择了教“学写读后感”。

  为了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我设计了这一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给 “读后感”下定义(写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及方向。然后通过范文《勤能补拙——〈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读后感》引路,让学生通过读、思、议等形式,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领悟并归纳出写读后感的方法——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联系实际,有感而发;观点明确,叙议结合;格式正确,过渡自然。接着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美词汇,要求达到读准确,读流利;懂意思,快速记,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来,这里也是教会学生积累和运用。然后在学生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与步骤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流沙岁月》这个故事,讨论并解决解决两个问题:一,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二、你觉得自己是一只正在酝酿“珍珠”的河蚌,还是一只贪玩的河蚌?最后让学生拟题习作。

  课上完了,我觉得自己能按预期的计划完成,如果接下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动笔,老师能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作及时指导,并对作品进行及时点评,可能收效更大。

  其实,学生要写好读后感,首先做到对给出的文章用心地读,用情地读;其次要选好“感受点”,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书,可写的感受点很多,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或身边的实际选择一个自己最善于写的来写;最后要联系实际,有感而发,因为没有情感的读后感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感染人的。

  总之,不管上什么课,一定要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确定学生掌握的知识就要落到实处,绝不能蜻蜓点水。若果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及内容的重难点后,能根据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思路清晰,突破重难点,过渡自然,随机应变,在善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中肯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我看这节课就算成功了。记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

社戏反思工作 篇15

  1.从操作型组长转型为敏学善思型组长,引领团队专业发展。改变自身在教学、教研组活动中较为重实际操作的的状态,刻意提醒、要求自己做一个敏学善思型的教研组长。在整个“责任杯”活动中关注每位组员。通过多途径的交流了解组员的需求,发现组内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及时抓住教研组活动中产生的契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寻找本教研组以及每位组员所要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2.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为组员搭建成长的舞台。结合听课环节,认真学习和反思,结合自身教学及对每位组员的业务掌握情况查找资料、分析学生、听取建议、制定目标等一套程序,有准备,有顺序地组织教研组集体评课、集体议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高教研组活动实效性和教学研究能力。鼓励组员大胆尝试,为她们搭建成长的舞台,同时也动足脑筋帮助她成功,具体指导她们如何启发学生,如何适时给出信息,为学生解决问题搭建桥梁,预见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在教研组说课中再发现问题,再次研究修改,帮助组员理清思路,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3.真诚待人,增强团队凝聚力。在与组员之间的相处中,在面对组员在行为、观念方面的问题,在处理教学中的产生问题,完成教研组任务中的产生问题时我总能以真诚的态度来待人处事。组员能够在我与她们的交流中感受到我真诚的帮助,自然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同时增强了对团队的向心力。这样的良性循环能够促进教研组活动的开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全组积极投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4.改进不足,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研组管理工作中发现自己求新求变的工作意识不够强烈。原因在于自己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还很欠缺,原因也在于自己缺乏一种改变传统教研方式的想法和勇气。改变这种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学习专业理论,学习管理方法,在平时的教研组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带动整个团队提升理念,同时以敏感的眼光去源源不断地发现来自教师的身边,符合他们的需求,并能解决实际的矛盾和困惑的教研组研究专题的素材,最大限度的使大家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更好的推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社戏反思工作 篇16

  《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亲眼目睹周一夜的工作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想。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敬佩之意,饱含着对周的崇敬、热爱和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的好课文。

  课文紧紧围绕“劳苦”和“简朴”这两个两方面内容展开。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因此,我也尝试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读课文链接语,明确学习要求,然后,抓住第一个学习要求“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一夜的工作的?把学生引入文本,这时学生通过自读,紧紧抓住“劳苦”和“简朴””这个文章的文眼。

  紧接着,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小组围绕“生活简朴”、“工作劳苦”展开探讨交流。在全班交流时学生能抓住关键的句子去谈感悟。同时让学生对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范读、齐读、同桌互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

精选图文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