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朗读好短文:短文朗诵的技巧

发布时间:

  (一) 怎样准备短文的朗读

  要进行朗读,首先应该弄明白什么是朗读,什么不是朗读。现在,朗读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相关院校里进行教学。当然,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大多数应试人都不可接受专门的朗读系列训练,在测试朗读项时出现一些朗读技巧方面的失误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有些问题,只要你稍加注意、稍加学习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一种情况是,没有朗读经验的人往往容易把朗诵理解为当然也处理为念书,测试时就用这种念书腔,念起来没有轻重缓急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态度情感,干巴巴的,听起来没有美感,这算不了朗读。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受过朗诵之类语言艺术熏陶而不得其法的人可能会把朗读理解为处理为朗诵,读起文章来拿腔拿调夸张造作甚至装腔作势,显得极不真实极不自然。这也算不了朗读,至少不是好的朗读。

  词典上说,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当然,从朗读学科的角度讲,这一种解释尚不够全面周到,但说出了朗读的基本特点。朗,就是清晰响亮的意思;读,就是看着文字念出声音。这里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到清晰、响亮。笔者认为,要做到清晰,有两个要点:一是发音要准确到位,测试中有些人由于连读仓促致使字词发音不到位,甚至因为心里紧张语速过快造成吃字,都直接影响到朗读的清晰程度。二是表达层次清晰,首先应该做到语气连贯停连适当。有些人完全没有句调分辨意识,读任何句子都是同一个调,前后没有语气连接。最起码应该学会区分完成句与未完成句(书面上的句号和逗号)、陈述句与疑问句这些基本的句调。其次是试图揣摩重音、停顿的处理。运用恰当,就能更清晰地表达意思。最后,能根据文意处理语速、把握节奏、表明态度,进而动用感情,就做到有声有色了。所谓响亮,就是朗读的声音应该有一定的响度。测试时应该控制好响度,不要声音太小,让测试员听得太费力。当然,也不能太大,让人听得不舒服,因为应试人与测试员毕竟是面对面的。

  一般来说,应试人在测试前对大纲公布的50篇朗读作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文章说的什么;但还不够深入细致,毕竟文章数量太多,不可能篇篇都烂熟于心。因此,还需要利用抽签后的一点准备时间加深印象。如何利用这点极为有限的时间突击准备一下呢?我们认为,可分这样三步进行准备。

  第一步,应该马上准确地判断出该作品的节奏类型,选择恰当的口气、语速、感情等表达手段来进行朗读。比如你抽到一号作品《海上的日出》,这篇文章是写景的,文中多描写性语言,主要用描述口气来处理,感情主体是喜悦的,节奏是轻快的。

  第二步,用较快速度看一下文后的语音提示,弄清一些字词在文章中的特殊读音和难字词的读音,记住提示中的连读变调、轻声词等。

  第三步,快速默读一遍全文,体味一下文中各句尤其是一些长句或难句应如何停连断句、语气连贯等。

  此外,在朗读前还应该做好生理上心理上的准备,以最佳的状态进入作品的朗读。

  (二)作品语言的类型处理

  作品语言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际需要,简要地谈谈叙述语言、描写语言、议论语言、感叹语言、人物对话的朗读处理以及不同类型语言的转换处理的基本技巧。

  一、 各类语言的特点及朗读处理

  叙述语言一般是作品里的主体语言,所占比重最大。叙述语言的句子一般是陈述句,多由动词充当谓语中心。完成句一般用降调来处理,未完成句一般用升调来处理;完成句用“停”,未完成句用“延”。作品的节奏类型不同,叙述语言的语速语势等也有明显的差异。试体味一下以下各句的细微差别:

  (1)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

  (2)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

  (3)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去海边远足,妈妈没有做便饭,给了我十块钱买午餐。

  (4)从山沟沟里跨进大学那年,我才16岁,浑身上下飞扬着土气。

  (5)今年四月,我到广州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

  描写语言的句子多为形容词谓语句或动词谓语句,有时还有成串的名词性非主谓句。朗读时一般应该用重音、停延等手段来突出形容词谓语或形容词修饰语。试读以下各句: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

  (3)她笑眯眯地看着我,短头发,脸圆圆的。

  (4)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地。

  议论语言多为复句或长句形式,且多用关联词语,讲求逻辑性。朗读时除了准确把握议论的口气,还要读出层次感。体味下列几句的读法。

  (1)你只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异,却没有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同:他们同样有反省和进取的精神。

  (2)当时,我心中只充满感激,而今天,当我自己也成了祖父的时候,突然领悟到他用心之良苦。

  (3)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决不做逼人尊重的人所做出的那种倒人胃口的蠢事。

  感叹语言一般用感叹句,感叹句多带感叹语气词,句调为降调,句子一般不长。如:

  (1)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2)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3)呵!好大的雪啊!

  (4)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好一个登山者!

  (6)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7)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8)可怜的虫子!

  人物对话实际上是多类型的,关键是要抓住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心情等特征,以准确的口气“说”出来。如《落花生》、《上将与下士》、《迷途笛音》、《第一次》、《猫和老鼠》等文章的对话就很值得琢磨一阵子。

  二、 同类型语言之间的转换处理

  语言类型的转换,大致包含两种:一是口气转换,是指由叙述、描写转为感叹或议论,这种转换文章里常有,一般要有较长的停顿来实现这种转换。二是话体转换,指的是由叙述等语言类型转为人物对话,这是由“读”到“说”的转换。提供以下各例,供大家体味。

  (1)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都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2)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3)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呵!好大的雪啊!……

  (4)旁边走来一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5)“哦,这倒是真的!”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纽扣,……

  (三)准确把握词语句的轻重格式

  广东诸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或说话的时候,最容易出现也最难克服的方言语调就是轻重格式与北方人的普通话不一致,在词、语、句上均有明显的表露。我们就从词、语、句三方面来谈谈如何克服轻重格式的失误。

  一、双音词的轻重格式把握

  双音词的轻重格式与词的构造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据统计,读中重格的双音词各结构方式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动宾式>主谓式>前缀+词根>偏正式>并列式>补充式>单纯词>词根+后缀。读重轻格或重中格的排序则完全相反。

  因此,最不能原谅的轻重格式失误就是把应读中重格的动宾式双音词误读为重轻格或重中格。在朗读短文时我们常能听到应试人把短文中的下列双音词读成重中格甚至重轻格:吃饭、吃惊、赛跑、认真、从前、安心、请客、放假、同学、对面、关心、开头、注意、毕业、唱歌、出差、进步、上当、上课、下雨、种地等等。可读为重轻格的动宾式双音词极少,常见的只有恶心、点心、埋怨、抱怨等少数几个。主谓式双音词的情况与动宾式基本相同,可读为重轻格的极少,轻声词表里只有事情、月亮两个。

  前缀+词根构造的双音词如:可爱、可怕、可观、以前、以后、相反、相似、老师、老乡、阿姨等,大多数都读中重格,只有老实、老婆等少数几个读重轻格。

  偏正结构的双音词70%以上读中重格,只有20%多的词读重中格或重轻格。可读为重中格的组合形式有(每条均可类推):一月、二月;今年、明年;春季、秋季;白色、黑色;不是、但是、都是;工业、农业;动物、植物;东方、西方;缺点、优点;内科、外科;应用、利用;幻想、理想等。应读为重轻格的组合形式有(可类推,但有限制):上边、下边;前面、后面;这里、那里;这个、那个;木匠、铁匠;底下、乡下;早上、晚上、船上等。

  并列结构的双音词读中重格或重中格的居多,占80%以上,读为重轻格的只占百分之十几,且多是口语里常用的词,名词有东西、兄弟、衣裳、衣服、利害、是非、窗户、狐狸、动静、蘑菇、朋友、早晨、地方、媳妇、名字、时候、亲戚、部分、会计、师傅、困难、粮食、钥匙、徒弟、关系等;动词有忘记、报复、摇晃、咳嗽、佩服、合应、照顾、休息、认识、教训、比方、喜欢、报告、告诉、欺负、明白、希罕、吓唬、收拾等;形容词有暖和、聪明、妥当、清楚、舒服、活泼等。

  补充结构的双音词,读中重格的后一语素一般是表结果的动词或形容词性语素,如:组成、变成、感动、打倒、学会、发现、改进、扩大、约定、折断、推翻等;读重中格的后一语素表动作的趋向等,如:打开、张开、受到、等到、提出、指出等;读重轻格是来、去两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如:出来、过来、回来、进来、上来、下来、起来,出去、进去、回去、进去、上去、下去等。

  单纯词多读重轻格,尤其是汉语传统的联绵词,它们所属的词类以名词为主。如:星星、爸爸、妈妈、荸荠、萝卜、喇叭、骆驼、玻璃、石榴、行李、马虎等。读中重格有刚刚、偏偏、常常、蜻蜒、服务、瓦斯、马达等。

  词根+后缀构成的双音词,多数读重轻格,少部分读中重格或重中格。读重轻格的,常见后缀有子、头、气、得、么、们、着、法、生、的、巴、处、夫、了、士等;读中重格的,常见后缀有员、观、家、师、化、而等。

  二、多音词语的轻重格式把握

  先说三音词语。三音词语的轻重格式有中中重、中轻重、中重中、中重轻、重中中、重轻轻等格式。其中,中中重格最为普遍,所占比重最大,朗读中常遇到中外人物姓名就属于这种格式,如:华盛顿、翁香玉、罗伯格、凯希尔、孙悟空、毛泽东、郭沫若、周恩来等。广东人习惯把三字姓名的第二字重读,是不符合普通话轻重格式的,应予以格外注意。中轻重格的词语结构上很有特点,很好判断,举例如下:差不多、了不起、吃不下、用得着、走得快、怎么样、豆腐乳、阎王殿、二十二、三十一、四十八、九十九。中重中格的词语很少,但都很常用,要特别注意别读错了,如:不得不、不能不、第一次、第二名、第三周等。中重轻格三字词语的构成也很有特点,一般是后两字本身是个轻声词,如碰钉子、钻空子、咬耳朵、打埋伏、胡萝卜、小家伙、大孩子、手指头、老太太、不记得、为什么、打招呼、闹笑话、不在乎等。重中中格的三字词语是形容词的生动形式ABB式(BB变调为阴平调的),重音在词根上,后面产生变调的叠音后缀读音稍轻些,如:沉甸甸、绿油油、软绵绵之类。重轻轻格常见词语有舍不得、巴不得、看起来、豁出去、怎么着、什么的等。

  再简单提示一下四字词语的轻重格式。四字词语绝大多数可读为中中中重格,对称性结构尤其如此。只有少量的读为中轻中重格和重轻中中格,主要是形容词的生动形式AABB式、A里BC式和A里AB式,如:老老实实、大大方方、规规矩矩;叽里咕噜、稀里哗啦;糊里糊涂、慌里慌张等。

  三、句子结构重音的把握

  1、主谓结构的重音

  这里说的是简单的主谓结构形式,谓语部分由单个动词、形容词、名词等充当,后面没有宾语、补语,前面没有定语、状语,顶多后面有个动态助词。表示一般陈述时,重读的是谓语部分。例如(在字词的左上角划“ˊ”表重音):

  ①我ˊ来了。②他ˊ走了。③她俩ˊ好了。④胆子ˊ大了。⑤今年ˊ三十岁。⑥上午ˊ英语课。

  只有当主语成为主要回答内容或需要特别强调和分辨时,才重读主语。例如:

  ①ˊ谁走了?ˊ他走了。(问话内容)

  ②ˊ胆子大了,ˊ修养却差了。(分辨)

  ③ˊ红是红得很,却没有光亮。(强调、分辨)

  2、动宾结构的重音

  动宾结构一般是重读宾语,而不是重读动词,这一点广东人往往搞错,应多加注意。如:①看日ˊ出。②起个ˊ大早。③打开ˊ窗子。④打两个ˊ滚儿,踢几脚ˊ球,赛几趟ˊ跑。

  但是,当宾语是由人称代词充当时,应该重读动词,例如:①我不ˊ管它。②伸出小脑袋ˊ瞅瞅我。③他来ˊ帮助你。④群众ˊ需要我们。

  3、偏正结构的重音

  偏正结构又分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两种。定中结构一般是重读定语部分的中心词。如:ˊ新学期 ˊ旧书包 ˊ男同学 ˊ十个人 小ˊ王的书 ˊ吃的东西。状中结构也是重读状语的时候多,如:ˊ很浅ˊ很浅的 悄ˊ悄来 默ˊ默地流泪 ˊ轻放

  ˊ重扣 ˊ抢着发言 ˊ哭着说 ˊ明天见 ˊ屋里坐 ˊ电话联系等。但否定副词“不”、“没”作状语时应重读后面的中心语,如:不ˊ走 不ˊ吃 不ˊ行 不ˊ好 没ˊ说 没ˊ好等。

  4、补充结构的重音

  结果补语一般重读,如:学ˊ会 拿ˊ走 吃ˊ饱 长ˊ大 吃不ˊ下 听不ˊ懂等。

  程度补语一般也重读,如:好ˊ极了 暖和ˊ多了 好得ˊ很等;但也有例外,如难ˊ看死了 ˊ热死了 ˊ脏死了 ˊ闷得慌等重读的是中心语。

  趋向补语一般不重读,前面动词或形容词重读。如:ˊ爬上去 ˊ跳起来 ˊ拿出来 ˊ滚出去 ˊ扔进来 ˊ送回去 ˊ走过去。

  5、疑问代词的重读问题

  疑问代词表特指时不论作什么句子成分一般都重读,如: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你到ˊ哪里去? ˊ什么时候回家? ˊ谁给他们医疗费?但表任指或虚指时不重读,如:像负了什么重ˊ担似的 你总得ˊ吃点儿什么吧。

  句子重音的情况比较复杂,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语法格式重音外,还有所谓强调重音语义重音等,需要朗读者认真琢磨要朗读的作品,才能准确把握。

  (四)准确把握停顿断句

  1.停延的把握

  停顿,是指人们朗读或说话时语音上的间歇。从生理上说,人朗读或说话时需要呼吸换气,需要有间歇;从语言结构上说,为了层次分明,表达清楚,也需要停顿与连接互相作用来实现;从内容表达上说,要让听者有时间领会内容,突出重要信息,同样需要停顿。停顿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停,二是延。停,即停歇,停的时间长短主要与语言结构层次的大小有关;延,即延长,一般与语境、语气等有关。

  从功用和意义上讲,停顿又有许多不同的类型,说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在这里只简单说说一般性停顿即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指语法成分或语法单位之间的停顿,其层级关系及停顿时间的长短大致如下图所示:

  词语<意群<句子<句群<段落<篇章

  书面形式的标点符号也代表语句层次的大小,其停顿时值的长短如下图所示:

  ……、——、。、?、!>:、;>,>、

  句子内外的停顿,是朗读中出错率最高的,我们就着重谈谈句际的停顿和句内的停顿。

  句际停顿,有两种情况:一是完成句之间的停顿,书面上以句号、问号、叹号等为标志;二是未完成句之间的停顿,书面上以逗号或分句为标志。一般情况是,完成句用停的方式,且时值较长些;未完成句用延的方式,时值较短。试用此法体会一下下段文字的停顿处理:

  “一堆堆的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闪电的影子,像一条条的火舌,在大海里蜿蜒浮动,一晃就消失了。”

  句内停顿:是指单句句子成分间的停顿。一般需要较明显停顿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主谓结构的句子,主语通常是话题,话题与陈述说明部分之间一般需要有个停顿,时值长短决定于该句在篇章段落中的地位。另外,主语和谓语本身的长短差别越是悬殊,停顿就越是明显,主语、谓语都比较长时停顿也同样明显。提供以下各例,供体味:

  ①雨∧是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②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

  ③老朋友∧颇能以一种趣味性的眼光欣赏这个改变。

  ④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⑤跳动的小红爪∧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专程前往悉尼。

  ⑦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二是主谓句的前面如果有连词或修饰语时,应该在连词或修饰语与后面的主谓句之间有所停顿,否则可能出现断句错误。例如:

  ①那时∧天还没有亮。

  ②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

  ③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出光芒。

  ④渐渐∧它胆子大了。

  ⑤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

  三是动宾或介宾结构,有时宾语往往较长,而动词、介词则很短,显得结构不对称,为了缩短距离,朗读时常把短的部分拉长,即在动词或介词后作适当的停或延处理。例如:

  ①在∧苍茫的大海上。

  ②在∧闽西南苍苍茫茫的崇山峻岭之中。

  ③我明白了∧她称自己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

  ④落到∧被卷到洋里的木板上。

  ⑤就在于∧他决不做逼人尊重的人所做出的那种倒人胃口的蠢事。

  2.避免断句错误

  断句错误主要是因为停顿不当引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在不该停延的地方停延了;二是在该停延的地方却没有停延。下面是朗读材料中断句错误出现率较高的句子,我们在该停延的地方做上记号“∧”,在不该停延的地方做上“×”,供分辨。(例句后附作品序号)

  [1]红∧是×红得很,却没有光亮。 (1号)

  [2]射得人∧眼睛×发痛。 (1号)

  [3]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 (2号)

  [4] 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2号)

  [5]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2号)

  [6]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3号)

  [7]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5号)

  [8]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5号)

  [9]朋友新烫了×个头。 (7号)

  [10]已×经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已×经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 (7号)

  [11]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 (8号)

  [12]您老∧是×金胡子了。 (9号)

  [13]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 (9号)

  [14]就是×他∧领导美国人民为了自由为了独立浴血奋战,赶走了统治者。(12号)

  [15]你会觉得∧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 (12号)

  [16]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 (13号)

  [17]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 (13号)

  [18]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 (13号)

  [19]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13号)

  [20]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 (13号)

  [21]他们知道∧与其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 (14号)

  [22]小姐,在你们国家∧有没有小孩儿×患小儿麻痹? (15号)

  [23]使我这个∧有生以来×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擦鞋的异乡人,…… (15号)

  [24]正是这些老人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包括他们×信仰自由在内的∧许许多多。(15号)

  [25]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 (16号)

  [26]丽娜不厌其烦地描述∧她×八岁那年如何勇敢地从城西换一趟车走到城东。(19号)

  [27]知道了∧男人×常常追求女人却又追求不到。 (19号)

  [28]决定∧把一棵直径×超过英尺的松树锯倒。 (21号)

  [29]当时的澳大利亚凯希尔∧应×担任乐团总指挥的好友古申斯的请求,……(22号)

  这里举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例子,相信仔细琢磨后,大家会悟出一些道道,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另外,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一些长句子,推敲如何停顿才能避免断句错误。

  (五)作品朗读的情感处理

  常有应试者问朗读短文时要不要动用感情或要不要表情,我说能有表情地或动情地朗读当然是最好的,说明你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要真正理解作品才能准确地动情,否则就有造作之感,让人听来觉得肉麻。我们在这里结合一些作品谈谈几种情感的处理。

  1、慈爱之情一般适用长辈对晚辈的关切、怜爱、鼓励等情景,朗读时面部作亲切和蔼状,用气徐缓,声音柔和。体味以下几句的朗读处理:

  (1)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作品8号《落花生》)

  (2)“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作品14号《和时间赛跑》)

  (3)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地……(作品25号《第一次》)

  (4)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蓝灰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作品3号《珍珠岛》)

  2、喜悦之情的表现方式是面露喜悦兴奋之色,气息饱满,声音高亢。试读以下各例:

  (5)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光亮,射得人眼睛发痛,同时附近的云也添了光彩。(作品1号《海上的日出》)

  (6)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在扑翅膀。(作品11号《小鸟的天堂》)

  (7)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同时绽开了笑容——了不起的胜利!(作品25号)

  3、悲哀之情可这样表现:面显悲痛之色,气息下沉,声音缓慢沉重。如:

  (8)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儿又一圈儿在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作品14号)

  (9)就在那年秋天,母亲离我们去了,小弟弟一生下来不哭也不动,也追随母亲去了。为了我的生存,母亲去了,弟弟也去了。(作品33号《小河》)

  (10)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么一位在艺术上日趋辉煌、前途不可估量的小“猴娃”,竟然被白血病这个病魔无情地夺走了生命,年仅16岁。他的英年早逝,着实令人痛惜不已。(作品44号《生命在于奉献》)

  4、愤怒之情可如此表现:面带怒意,怒目圆睁,气粗声重。例如:

  (11)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作品13号《父亲的爱》)

  (12)猫一下子全明白了,瞪圆双眼大声说:“是你给吃见底了?”(作品28号《猫和老鼠》)

  5、嘲讽之情的表现方式可这样把握:面露嘲笑讽刺之色。气息浮漂,声音跳跃。如:

  (13)海鸥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在大海上面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作品46号《海燕》)

  此外,还有恐惧之情,冷漠之情、急切之情、憎恶之情、凝思之情、谄媚之情等等,读作品要仔细体味。准确地运用情感,并把情感表现与气、声的处理结合起来。

  (六)快慢合体,节奏鲜明

  节奏包含的内容很多,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流中的回环往复等。除语速的快慢外,其他内容在前几篇文章里多有涉及,这里就专门谈谈和语速有关的一些问题。

  1、制约语速的各因素

  首先,语速的快慢与文章的节奏类型密切相关。一般将文章的节奏类型区分为二调六型,即阳刚调和阴柔调,阳刚调含轻快、高亢、紧张三型;阴柔调含凝重、低沉、舒缓三型。阳刚调三型语速较快,阴柔调三型语速较慢。阳刚调三型的例文如《春》、《海燕》、《难以想象的抉择》等;阴柔调三型的例文如《小河》、《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济南的冬天》等。

  其次,语速的快慢与人物说话时的心境有关,一般是激动时—如快乐、激怒、慌乱等就说得较快;而心情平静或沉重时则说得较慢。

  第三,语速与人物性格也有关,性格活泼开朗的人说话较快,性格内向沉稳的人说话较慢。细究起来,还与年龄、性别等有关。

  2、节奏变化与语速转换

  前述节奏类型是就一篇文章整体节奏而言。实际上,一篇文章里往往包含几种不同的节奏类型,语速有快有慢,只是主次有别。这里就有个节奏变化带来的语速转换问题,转换得恰到好处才叫合体。我们举几个实例来分析一下这种转换(“//”处为语速转换点)。

  (1)现在我要回家了,胸前佩带着醒目的绿黑两色的解放十字绶带,上面挂着五六枚我终身难忘的勋章,肩上还佩带着军官肩章。//到达旅馆时,没有一个人跟我打招呼。原来,我母亲在3年半以前就已经离开人间了。(作品37号《我的母亲独一无二》)

  (2)小时候,我喜欢站在小河边看哥哥、姐姐在河里游泳,他们一会儿游入水底,在水中捉迷藏,一会儿浮出水面,泼水打仗。我好羡慕他们啊。//一次,我见他们向远处游去,幼小的我带着好奇走入水中,恍惚在梦境中一般,幸好母亲发觉我不在岸上,又见水中直泛水泡,不会游泳的母亲费了许多力气将我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作品33号《小河》)

  (3)我上小学的时候,日了过得很苦。学校是一座小土庙,破破烂烂的,冬天里四面进风,学生们就常常冻了手脚。寒冷的早晨我们读着书,窗外亮亮的阳光一照,我们就急切地盼着下课了//。铃声一响,学生们蜂涌而出,跑进干冷的阳光里,一齐往中间挤,咬牙,弓腿,喊号子,挤掉了帽子是顾不及捡的,绷断了线做的腰带,也只能硬撑着,一来二去,身体就暖和起来,甚至冒出汗来。//这种游戏,我们叫挤油,天天要做的。(作品43号《挤油》)

  例(1)(2)均属于欲抑先扬的写法,语速处理为先快后慢。二例前段均为兴奋或欢娱的内容,属阳刚调型;形式上多用并列句式,且语气衔接很紧。而后段则表现突然发现或出现不如意的令人难过的情况,语速自然要慢下来,而且越来越慢,音色也越来越暗。

  例(3)的情况则不同,属欲扬先抑,语速应处理成先慢后快。前段叙述的是不如意的环境或状况,语速应慢些;中段写一系列连贯的急切的欢娱的动作和状态,短句甚多,节奏颇紧,当然语速就快;后段一句作总结说明,语速又慢了些。

  我们这里举的是同一自然段落里的语速转换例子。在文章中,自然段落之间产生的这种语速转换尤为常见,稍加注意便随处可见。

  七)朗读中的各种语流音变

  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前文已谈,这里专说变调和语气词“啊”的音变问题。

  1.关于上声变调

  在双音节词语里,上声作为首字总是产生变调,变调结果有二:一是变为阳平调,二是变为半上声调。上声变为阳平调的条件主要是后字也为上声调,如:产品、导体、勉强、口语、永远等。  其次,上声在下列格式的轻声音节前也变为阳平调:

  动词重叠式:走走、想想、瞅瞅、洗洗;

  方位词“里”:桶里、水里、火里、嘴里;

  其他:把手、想法、给你、找我。

  上声在阴平、阳平、去声前出现时均变为半上声调,如:本家、本科;本名、本能;本性、本色。上声在下列格式的轻声音节前也变为半上声调:

  后缀“子”:本子、本事、斧子、椅子;

  后缀“头”:苦头、镐头、想头、里头;

  助词“的”、“们”、“了”:好的,小的;你们,我们;醒了,走了。

  方位词“上”、“下”:脸上、掌上,底下;

  叠音称谓:奶奶、婶婶、姐姐、宝宝;

  其他:哑巴、耳朵、伙计、脊梁、老婆等。

  在三个上声相连的三音词语里,上声变调也有两种格式。双单格的前两字变为阳平调,如:选举法、洗脸水、两米五等;单双格的首音节变为半上,次音节变为阳平,如:党小组、纸老虎、冷处理、孔乙己、耍笔杆等。

  2.关于“一”的变调

  “一”的变调有四种结果,现将变调条件及例词罗列如下:

  1)读本调即阴平调:单念、位于句末、表示序数。例如:第一场雪、一楼、1991年;

  2)变为阳平调:出现在去声音节之前,如:一道红霞、一会儿、一步一步地、一刹那、一片绿叶、一粒泥土等;

  3)变为去声调:出现在阴平、阳平、上声音节前。例如:一丝花香、生气地叫一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碟大头菜;一缕炊烟、 一卷干草。

  4)变为轻声:“一”夹在词语中间时念轻声。如: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谈一谈考试问题。

  3.关于“不”的变调

  “不”出现在去声音节前面时,要变读为阳平调,大多数人在这一点上不会出错;出错较多的是,夹在词语中间的“不”应该读轻声,而不是读去声或阳平,例如:说不说、行不行、好不好、去不去、来不及、巴不得、了不起、吃不下、睡不着、想不开等。

  4.关于去声变调

  两个去声音节相连,首字要由全降调变读为半降调(调值为53)。很多人习惯把首字读为全降调,末字就自然变成了半降调或低降调,感觉上有些像轻声。测试时应注意改正这一习惯,下列词语供练读:寂静、扩大、重担、附近、绿叶、世界、渐渐、画框、细腻、信赖等。

  5.关于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变调

  1)AA式与AA儿式变调辨析

  AA式单音形容词重叠形式,后字是不变调的,有些人习惯把后字变读为阴平或轻声是错误的,要注意改正,例词如:绿绿的、嫩嫩的、慢慢地、好好地、长长地、偷偷地等。AA儿式末音节为儿化音节,是口语里的重叠格式,儿化音节要变读为阴平调。如慢慢儿走、好好儿工作、早早儿起床等。

  2)ABB 式的变调与不变调,ABB式里后两个重叠音节,有些要变读为阴平调,有些则不变仍读原调。变还是不变,分辨起来有些难度,我们提供以下一些分辨办法供大家参考。一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注为变调形式阴平调的,最好还是读成阴平调,如:红彤彤、软绵绵、沉甸甸、绿油油、毛茸茸、慢腾腾、明晃晃、亮堂堂、热辣辣、血淋淋、文绉绉、直瞪瞪等。二是有些ABB式后面的BB意义比较实,书面性较强,词典也注为原调,则不要读为变调形式。如:金灿灿、赤裸裸、亮闪闪、恶狠狠、阴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气昂昂、红艳艳、松垮垮等。三是BB本来变阴平,不存在变调,则照原调读就行了,如:亮晶晶、干巴巴、冷冰冰、水汪汪、香喷喷等。

  3)AABB式的变调与不变调

  一部分口语色彩较浓的双音形容词重叠为AABB式时,产生这样两种音变:第二音节变读为轻声,三四音节即BB变读为阴平调。常见有:漂漂亮亮、老老实实、马马虎虎、支支吾吾、干干净净、热热闹闹等。这种变调形式一般用于日常口语,表示随和、亲切的感情色彩。一旦认真起来,用于庄严的、强调的、书面的语境,则可以不产生如上所述的变调。有些书面性较强的,就不能产生上述变调,第二音节反而重读。如:勤勤恳恳、鬼鬼祟祟、了了草草、从从容容等。还有一种情况,AB不是一个词,是AA+BB的形式,千万不能读为上述变调形式。如:老老小小、沟沟坎坎、家家户户、走走停停等。

  6.关于语气词“啊”的变调

  语气词“啊”在普通话里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全部四类句式,可以用于句末,也可以用句中,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在朗读文章和说话时都会经常使用它,读对了说对了可以避免不少语音失误。“啊”受前字末尾音素的影响而产生音变,共有六种音变形式,注意都是读轻声。

  1) 读ya ,也可以写成“呀”

  出现在以a、o、e、ê为末尾音的音节,产生异化增音。包含的韵母有:a、ia、ua、o、uo、e、ie、üe。例如:原来是他啊 你快说呀 真没辙啊 要认真地学啊。

  出现在以i、ü为末尾音素的音节后面,产生同化增音。包含的韵母为:i、ai、ei、uai、uei、ü。例如:别急啊 来啊 真黑啊 跑得好快啊 东西真贵啊 去不去啊。

  2) 读wa ,也可以写成“哇”

  出现在以u为末尾音素的音节后面,是一种同化增音。韵母为:u、ou、iou、ao、iao。例如:别哭啊 快走啊 吹什么牛啊 好啊 真好笑啊。

  3) 读na ,也可以写成“哪”

  出现在前鼻音韵母后面,产生同化增音。韵母有an、en、in、ün、ian、uan、üan、uen,例如:怎么办啊 真笨啊 别多心啊 好险啊 好玄啊 算得真准啊。

  4)读nga ,一般应写成“啊”

  出现在后鼻音韵母后面,也是同化增音。韵母有ang、eng、ing、ong、iong、iang、uang、ueng。例如:唱啊唱 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 懂不懂啊 行啊 有什么用啊 快讲啊 别慌啊 什么是请君入瓮啊。

  5)读ra ,一般应写成“啊”

  出现在zhi、chi、shi、ri、er及儿化音节后面,也是同化增音。例如:同志啊 吃啊 是啊 今天是节日啊 儿啊 真好玩儿啊。

  6)读[za],一般只写成“啊”,

  出现在zi、ci、si三音节后面,也是同化增音。声母[z]是与s同部位的浊擦音,读s时振动声带即可。例如:谁认识这个字啊 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老四啊。

  (八)作品朗读综合分析示例

  我们以1号作品为例做朗读综合分析,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分析符号及所处位置如下:ˊA—语法重音;″A—强调重音;A—轻声音节;∧—句中停顿;A~—延长,↗—升调;↘—降调;→ —平调。语言类型、语速、情感等处理分析在相应句子后的括号里加以说明。

  在船上 ~,↗为了看日ˊ出~,↗我ˊ特ˊ地∧起个在大ˊ早。↘那时~天∧还没有ˊ亮,↗周围是很寂ˊ静的,→″只有机器房的声音。↘【此段说明事由,交待周围环境,属叙述类语言,语速整体较慢,心态平和】

  天空~变成了浅蓝ˊ色~,↗ˊ很浅~ˊ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ˊ霞,↗慢慢儿~扩大了它的范ˊ围~,↗加强了它的光ˊ亮。↘∧我知道~太阳要从那天际∧ˊ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ˊ望着那里。【本段第一句属于描写语言,重音停延都很明显,分号前较慢,分号后则较快些。第二句为叙述类语言,表示急切心情,停短气促,语速较快。注意几处音变:“很浅、转眼”属上声变调,前字变为阳平调;“一道”的“一”念阳平调;趋向动“起来”用在动词后应念轻声。】

  果然,ˊ过了一会儿~,↗在那里~就出现了太阳的一小ˊ半,↗红~是红得ˊ很,↗却∧没有光亮。↘这太阳~像负着什么重ˊ担似的,↗ 慢慢儿,↗一步一步地,努力向上面升起来,↗到了最后~,↗ˊ终于冲破了云ˊ霞,↗完全跳出了海ˊ面。↘那颜色~,真红得可ˊ爱。↘一刹那间~,↗这深ˊ 红的东西~,↗忽然发出ˊ夺目的光亮,↗射得人~~眼睛发ˊ痛,↘同时~附近的云也添了光ˊ彩。↘【本段主体为描写语言,且语义转折颇多,快慢交错,缓急互现,朗读时要注意气息的合理运用。第一句前三个逗号句读得较快,后两个分句则较慢;第二句前三个逗句较慢,分句间停延较长,后三个分语速较快,连接颇紧;第三句相当于感叹句,语速稍慢;第四句整体语速较快,较急促。文中“一”的变调依次为:阳平、去声、阳平、阳平、阳平】

  有时~太阳走入ˊ 云里~,↗它的光ˊ线∧却∧仍从云里透ˊ射下来,↗ˊ直射到水ˊ面上。↘这时候~,人∧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ˊ易,↘因为~,ˊ只能够看见光ˊ亮的一片。↘【第一句是描写语言,语速稍慢。第二句有些说明议论分析的意味,前四个逗号句较快,最后一个分句较慢些。】

  有时~天边有黑ˊ云~,↗而且~云片很ˊ厚。↘太阳出来了,↗人~却不能够ˊ看见它。↘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出光ˊ芒,↗透过黑云的周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光ˊ亮的金边,↗把一片片黑云~变成了紫云∧或∧红霞。↘″这时候~,↗光亮的~不ˊ仅是太ˊ阳∧ˊ云∧和海ˊ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ˊ亮的了。”↘【第一句与上段第一句并列,语速较慢。第二句语速也稍慢。第三句分句多,语速较快,节奏紧。第四句表示心情激动,节奏变化较大,前两个逗句稍慢,最后一句语速快声音高。】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