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考生必看:四大步骤教你正确打开口腔!

发布时间:

  播音主持学生应该怎么打开口腔?打开口腔不等于张大嘴,按照要求口腔的前后部都应打开,上腭上抬,下颏放松,呈“前后”型。这是通过“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四个方面的配合来实现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一、提颧肌

  提颧肌是抬起上腭的前部动作。有人称为“提嚼肌”或“提笑肌”,这两种说法有不当之处,这里称为提颧肌。颧肌用力向上提起时,口腔前上部有展宽感觉,鼻孔也随之有少许张大,同时使唇,尤其是上唇贴紧牙齿。唇齿相依使唇的运动有了依托,较之于松颧撅唇、唇齿分离更容易把握咬字的力度。提颧肌对提高声音的亮度和字音的清晰度都有明显作用。

  二、打牙关

  上下颌之间的关节俗称牙关,打开牙关是抬起上腭的中部动作。打牙关就是要使上下槽牙在咬字时有一定的距离,尤其双侧上后槽牙应始终保持向上提起的感觉。虽然日常口语时很少有人咬紧牙关,但这里要作为一个要领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到打开牙关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可以丰富口腔共鸣,还可以使咬字位置适中、力量稳健,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三、挺软腭

  软腭在上腭后部,用舌尖抵硬腭向后舔会感觉到它的具体位置。不说话时,软腭松软下垂,日常口语时也很少有人有意识将它挺起。挺软腭是抬起上腭的后部动作,它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加大口腔后部空间,改善音色;第二,缩小鼻咽入口,避免声音大量灌入鼻腔而造成鼻音。

  结合咬字,软腭挺起时口腔后部应呈倒置的桃形,并非抬得越高越好。此外,如以小舌头(腭垂)为中点的话,软腭挺起时两侧力量应向小舌头集中。如果力量相反,软腭兜下来,就会造成字“扁”、鼻音等问题。所以用力了并不等于挺起了,要特别注意到力的方向。

  可以用夸张吸气和“半打哈欠”来体会,一般在这种时候软腭是挺起的状态,适度保持这种状态去发音,你就可能会听到不同平时的声音效果。此外,有些字音(如“好hao”)发音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口腔后部的开度较大,用它去带发其它音节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挺”是一个基本状态,但应注意到,音节的结构成分是各不相同的,再加上表达需要,播讲时不能一“挺”到底,还应有程度上的变化,否则又会带来“音包字”的问题。

  四、松下巴

  由于生理构造的原因,松下巴在打开口腔方面比抬上颚更具有实质性效果。

  有的人平时说话就表现出下巴用力、主动“帮忙”的问题,播讲时更为明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咬字有力,字音清晰。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它会使舌根紧张,咽管变窄,口腔变扁,把字咬“横”、咬“死”。

  咬的力量主要在口腔上半部,下巴则应处于放松、“从动”的状态。发音时,只有下巴自然内收才能放松。日常牙痛时说话,下巴一般是比较松弛的,不妨可以模仿一下。

  好了今天小编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喜欢记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哦!

精选图文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