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辩论赛

发布时间:

  大学大部分学生都会做一些兼职,勤工助学也是对自己能力的锻炼,都也有可能荒废学业。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辩论赛,欢迎阅读。  

  谢谢主席,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讨论兼职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兼职呢?所谓兼职即指在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职务,从而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回报。结合现实,我们可将其分为酬劳型和义务型,而大学生兼职则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从事的一项社会活动。

  著名教育学家怀海特说过“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而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嘹望。”兼职就是我们的嘹望塔。兼职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大大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磨合期。

  既然要比较,就要有标准。我方认为其标准为: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谁发挥着主流作用。基于此我方坚持认为: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

  首先,在个人方面,利是主流。大学生兼职在生活上可以维持生活所用,减轻家庭负担;学习上,更可以学以致用,毕竟大学生不是流动图书馆,实际问题的解决更不是靠看几本《你的奶酪》、《我的面包》就可以解决的;同时,大学生兼职更有利于风险意识的培养,“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虽然在兼职的道路上,有荆棘当道,被骗过,被拒绝过,但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越挫越勇啊!

  其次,在社会方面,利更是主流。就企业来说,雇佣兼职大学生既可以减少成本又有一批高水平的服务者,何乐而不为;就政府来说,大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效的减轻了政府负担;同时,大学生兼职,自我锻炼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成材的过程,间接的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的高素质的人才。

  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兼职同样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看到了兼职的弊端,但这毕竟是支流,我们看问题应该看主流,不能不分主次,因噎废食。

  同学们,兼职的道路虽然艰辛,但有我们与你同行,他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我们要一起高呼: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

  大家好!大学的学习包括理论学习,以及实践体验学习!作为学生,我们的天职就是学习,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我们要全面地学习。但是现时的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实践体验学习的机会非常少,残缺的学习导致了学生的质量的低下。请问在座的同学,你们谁愿意成为一个书呆子?请问在座的老师,你们谁愿意自己的学生出到社会处处碰钉?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兼职打工!它能够直接地弥补和充实大学生所缺乏的社会实践体验学习。

  所谓兼职打工,就是在合理分配时间的基础上,通过为特定组织或者个人付出体力和智力劳动而获得物质和精神回报的社会实践活动。

  兼职打工相对于全职打工,它不需要整天都工作,而只需在空余的时间里进行。那么这就既可以获得工作的经验,又可以保证不耽误理论学习了。

  兼职打工的内容一般与社会有密切联系,通过兼职打工,可以更早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人生,扩大交际面,提高日后工作的竞争力。还有,大学生处于职业定向的阶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确立职业理想。兼职打工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兼职打工同时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对于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兼职打工是他们进行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动力。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兼职打工求得人生独立,他们为自己的一些额外消费可以不再向家长伸手而得到自尊心的满足!

  从社会效益来看,公司企业也非常愿意接受大学生兼职打工,因为他们可以以低廉的价格换来高素质的劳动力,降低经营成本。同时,他们还能通过这种形式充分考察大学生,以便日后吸收全职员工,这甚至成为他们的人力资源战略。

  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兼职打工,利大于弊!

  谢谢!

  大学生兼职利弊

  文眼: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需要综合型的人才。但这种人才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很棒又能广泛涉猎具有多种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时那种空有一身“实践能力”却无理论知识的所谓的“综合型人才”。连自身的专业知识都没掌握好又怎能算一个合格的人才呢?

  看到他的第一眼,就给人一种务实向上的精神。也许正如他后来所说的,和一些优秀的人在一起,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你会感觉到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光彩气质。

  “鲲鹏文化传媒公司”是当初郭振华和王晨创建的一个广告公司,诞生于今年五月份,可以说目前他仍处于襁褓阶段。郭振华说他是活力无限,前途无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鹏象征着大智慧,大志向。问及为何会选择创业这条路以及为什么会选择创办这样一个广告公司的时候,他说:“选择创业,一是想积累一些创业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二是想多接触一些优秀的人,从他们身上学习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学习他们那种在交谈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那种品质。至于为何会选择广告公司,这是与商机有关的,”他接着说,“目前还少有一种专门的联系商家和校园的广告公司,一些大型的学生活动的专门广告代理几乎是一个空白,而我们对校园比较熟悉,对学校的运作系统比较了解,因此比外界的一些广告公司更有优势来系统地承接一些学生活动。”

  公司目前的客户是商家,是商家通过我们搞一些学生活动以扩大他们产品的影响力。公司现在有十几个员工,他们可以分为两类,一为技术人员,他们均来自计算机专业的一些硕士生,二是一些业务人员,郭振华正是业务人员之一。

  “公司首先定位于校园品牌的推广,然而任何事情都不能停滞不前,”郭振华说,“这只不过是公司的初步动作。”他问我:“你猜,一块1平方米的广告牌挂在火车站一年多少钱?”我一脸迷惑的神情,他说:“50万!”不小的数字啊!“这就是我们公司的第二步:校园广告!校园是一个广阔的未开辟的市场,而这市场的开拓是大学开放性的必然趋势,这将是一片广阔的天空,只是一些字一些灯,带来的却是双赢的效果。”这是公司的近期计划,说到远期目标。他重新提到网站,网站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就像google像baidu。未来世界是一个网络世界,未来的商业网站就像我们现在的商业中心,尤其是广告,网站是必要的传媒。”

  时下许多大学生纷纷加入兼职大军,甚至许多大一新生也不甘人后,颇有泛滥之势。在高高兼职的同时还美其名曰:“增加社会经验,培养综合能力”事实果真如此吗?我看到未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对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吧!

  我本人一直坚定地以为:无论时光如何转变,学习始终都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大学建立的初衷也是为了传承人类文明,造福社会,探索和改造世界。大学的作用便是塑造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传授给学生谋生的技巧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正是大学与职业学院的分野之处。

  但现在学多大学生模糊了这种界限,把大学经历纯粹当成了找工作的资本,兼职与考证反而取代了学习与研究成了主要工作。这种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认识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认识中的痼疾。当然兼职与学习也并非与预熊掌不可兼得,关键是您如何处理罢了,

  兼职一般分两类,一类是部分家境不好的,出于无奈必须做些兼职来补贴家用的。这类学生一般都回很好的处理学习与兼职的关系。这一类我们撇开不谈我们主要来分析第二类。他们是为了兼职而兼职,荒废了学业的那一部分“学子们”。

  我的身边就有类似的同学。谈起推销电话卡、代售纯净水、做营销代理他们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当谈到起他们的专业知识是却是一问三不知,一付呆若木鸡的样子 “实践经验”倒是增加了不少,到头来却考试多门挂科,专业知识一无所知,空耗了四年大学时光。结果发现自己除了一身“工作能力”之外一无所长,专业课也给荒废了。等到踏上工作岗位是发现在其最迫切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却没有丝毫准备。这空有一身工作热情与能力的同学们却没有了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与机会!因为他连基本的工作能力都没有,悲哀吗?流水东逝而技无所长。这样的学生到最后必定仰天长叹,悔恨当初。

  的确,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需要综合型的人才。但这种人才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很棒又能广泛涉猎具有多种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时那种空有一身“实践能力”却无理论知识的所谓的“综合型人才”。连自身的专业知识都没掌握好又怎能算一个合格的人才呢?

  诱惑的增加,机会的增添,选择的多元化。使专一性变得越来越困难。岂不知“板凳要坐十年冷”,钉子之所以能够钻入木板正是因为它的专一与坚持,在这里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力翁效应”。雕塑家皮格马力翁用心地雕塑一尊女神像,数十年如一日,终于有一天上帝被其感动,命塑像变成了一名风华绝代的的女子,来到尘世做他的妻子,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成就了一段美好的传奇。这或许会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吧!

  咱们中国的另一个古老的传说亦说明了专一的伟大力量,那就是愚公移山的的传说。愚公的坚持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天帝,于是玉帝命天神将大山移走,成就了愚公的心愿。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与专一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如果仅是传说不足为信的话,那请看下面的事例:曾巩的《墨池记》想必大家都读过这可是货真价实的例子,我就不赘述了;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智永为练习书法,光写坏的笔头就足足装了五大簏头;而唐代的“草圣”怀素和尚甚至为他写坏的毛笔头建了一座坟冢,名唤“笔冢”,又因为无钱买纸,便把自家周围的芭蕉叶当作纸来联系,最后连的上万株芭蕉都

  这样的例子还用多举吗?古人已经为我们做足了榜样。只不过是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似乎都太聪明了,聪明的将专一当成了迂腐,将坚持当成了守旧。只不过是。。。。。。。

  其实兼职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的态度与行事方式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学业内做兼职呀!比如说做助教、做家教、给老师教授们做副手、学经济的可以适当的做做营销、学法律的可以到法律事务所做兼职等等。这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更可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那些兼职的同学持完全否定的的态度。或许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却不一定有好结果,如果你的方向不正确,甚至可能会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的确,在世事喧嚣的现代社会之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真是不容易。更何况是在象牙塔中做着美妙的幻梦的青年学子呢?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犯错或走向歧途的借口与挡箭牌!

  正因为在当今社会之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容易,才更显示使出专一与坚持的弥足珍贵。专一到一定程度便成了“痴”!蒲松龄说过:“性痴则其志凝,古书痴者责文必工,艺痴者则技必良。”即使我们不能达到痴的境界,我们依旧可以学着专一,学会坚持。

  说到这里。再返过头来看那些大师、大学者们,又有哪一位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才作出了令人仰慕的成就?像钱钟书、像陈寅恪、像胡适。

  所以,在这里我真心提醒我的同龄学子、同辈学人们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务必学会与专一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尤其是在年轻时候学会专一就更加宝贵了。我不反对兼职、但对于如何兼职,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却希望大家好好思量。

  兼与不兼,全在您自己的选择!

  选择——彰显智慧。是非利弊,一切在您掌握!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前几天和别的学校打了两场辩论赛,第一场是”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采用的是新加坡赛制,分别是33353。以下发的是我方的辩论资料,我方是正方。

  我方的破题点主要从人的社会化角度出发,当然辩词中难免有很多偏颇之处,有请大家指出,希望对辩论爱好者有一定的帮助。

  详细内容如下:(缺三辩辩词)

  一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 开宗明义,大学生是指在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是一个拥有较高素质并被社会赋予很高综合能力期望值的群体。所谓兼职,是指在本职之外兼任其他的职务。即是在合理分配时间的基础上通过为特定组织或个人付出体力和智力的劳动而获得物质和精神回报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现实,又可将其分为酬劳型和义务型,而学生兼职当然也属于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判断大学生兼职的利弊标准就在于哪个更有利于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进程中独立人格的培养及自我创造价值的实现。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首先,做兼职有助于大学生对于相关工作经验的获得和团队精神的提升。大学生,包括在读的研究生,无一例外的面对着这样一个问题:毕业后的去向。即是说,我们都将走过人的社会化进程中一个角色转换的时期。在由供求关系决定人才走向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应对招聘企业挑剔的目光,从兼职中习得的经验和团队精神则显得至关重要,从而获得在求职竞争中的先机。 其次,做兼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其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相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应对挫折的态度偏激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在这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做兼职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些弊端虽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存在,但却不是不可克服的。正是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才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种种挫折和社会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做兼职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成绩的优异上,而更注重其自身综合能力的发挥。大学生做兼职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而做的必要的社会实践。 我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方辩友坚持,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那么我想请教对方辩友三个问题: 一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二问对方辩友如何完成这种社会角色的转换;三问对方辩友如何快速的适应新的社会角色,进而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 在此,我方坚持,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

  二辩:先反驳大约30s

  在这里我想对对方辩友提出四点质疑。 第一点我想问对方辩友我们是利用课余时间睡觉、玩游戏、上网聊天充实一些,还是出去兼职,学点经验,挣点收入,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更充实一些呢? 大学时代是一个课余时间自主分配时期,而今的现实是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流失,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自我的价值。由此引起种种社会问题的突现。肃本清原,大学生兼职可以使课余的时间合理分配和利用,更加充实我们的大学时代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我们对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点请问对方辩友我们中国的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支付的呢?而权威调查显示欧美国家的大学生有86。4%都是通过兼职去赚取自己生活和学习的费用。我们不再是襁褓的婴孩,等待着父母来喂养我们。我们不是啃老族,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价值减轻我们父母负担,兼职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三点请问对方辩友,中美大学教育,中美大学生最大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在中国一个一流的大学生去到了美国之后只是一个三流的留学生呢?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大学生在国外上大学时候在笔试中能取得高分,而连基本的实验都不会操作,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呢?这就说明了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理论脱离了实践,大学生操作能力的欠缺,我们现在的时代不再需要理论的缔造者,而是需要操作的实践者。而兼职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践能力学习的的机会,让我们能加适应社会的生存。 最后,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我们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不是要我们去多么深奥的学问,而要对大学生品质的人格的培养?一种克服挫折的品质和一种独立自我的人格。在兼职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见很多的挫折,但是我们如果连这点挫折都不能克服,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又如何去" 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呢?

  四辩 先反驳1分钟

  感谢对方辩友刚刚精彩的发言,但是您的观点却太过于短视,而未从大学生宏观的发展和社社会的角度来论证。我方实在不敢敬同。下面,便由我来一一指出您的偏颇之处吧。 虽然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不得不承认知识和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然而,我们更应该明了的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缺少了社会的经验和磨砺,我们只能是温室中不经风雨的柔弱花朵。 纵然是明日无决期,然而千金难买寸光阴。现在大学的作息时间的绝大多数都由我们自己来支配,与其荒废,不如充分利用来做一些兼职,充实自己的生活。这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物质和金钱的收入,同时也是一种人生的经历,更是对于灵魂的磨砺。 当我们的青春不再,韶华逝去的时候,回首往昔的岁月,是否也能像保尔?柯查金一样不因青年时的碌碌无为而悔恨终生? 古诗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辛苦的又何止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们的盘中餐,哪一粒不是自己父母的滴滴血汗? 也许,我们家境贫寒,那么,兼职而获得的报酬,正如丝丝甘泉对于沙漠之中的旅人,虽然微薄,但却温馨。 也许,我们是小康之家。但是应该知道的是,我们的父母打拼半生,养育我们二十余年,他们的心血已经快要被我们耗尽。当我们看见父母那斑白的双鬓,又怎会不想为他们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呢? 爱因感恩而长久,生命因惜时而精彩。我们体味生命的精彩,感激父母的恩情,我们要报答这样的恩情,又何必等到某年某月?到时,也只怕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我们是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不可以等待。在大学期间做兼职,让我们得到的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勤劳、经验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代的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提早丰满自己的羽翼,创造自己的财富,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在外做兼职,有利于我们丰满自己的羽翼,有利于我们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只有我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国家社会才会大跨步向前迈进。 因此,我方坚信,大学生做兼职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大家好,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人生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其阴暗面,也都有其不可预期性。如果你计算的越多,就越畏缩不前,最后就很可能两手空空。今天对方辩友把兼职看作是洪水猛兽,[ ]

  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对方辩友的逻辑,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下得出的逻辑。这样的逻辑可行吗?我方今天来打这场辩论赛,我们知道对手很强,是人文学院的,我们很可能会输,那么是不是今天我们打辩论就是弊大于利的?不是的,因为我们知道看问题要主流,即使我们还知道失败我们也不会是两手空空。

  我们参加高考,没考上的话,对那考生而言是天塌下来了,可是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你觉得这算什么?在二十岁的时候失恋了,你又觉得是世界末日了,可是到了你五十岁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什么?历练嘛,人生历练嘛。如果我在二十岁的时候谈恋爱,先想会不会成功,会不会妨碍学业,这个人是不是值得我专一,是不是值得将来讨来做老婆。万一红杏出墙怎么办?现在先不要请她吃饭,万一她移情别恋我不是替别人养老婆?我要是计算这么多,人生有意思吗?哪个女生会要我?是不是大家都要B4我。

  对方辩友今天的另一个主要立论是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这个逻辑所倚赖的最基础的支持点是什么?是说学业和兼职是对立的——

  对方辩友说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鱼和熊掌不能得兼,试问在场的各位观众评委,哪个不具有2个以上的身份?可以既是篮球队的,又是辩论队的,可以既是学生,又是别人的老师;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身份,要满足多种的要求,真的就没有人可以做好吗?你做了个兼职的丈夫,就做不了孝顺的儿子吗?显然不是嘛,人生的选项很多的,人生的配置很多的,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生才更完整嘛。

  说了这么多,到底最后我们怎么来判断今天这个命题呢?我们在小学课本就学过小马过河的故事 ,河水是深是浅只有自己过河了才知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个是判断事物要看主体,另一个是要勇于实践。事实上,我们今天的命题要判断一件事情的利弊,必须从主体来入手,主体不同,利弊也不同。

  我方一辩开宗明义就已经对三个主体,大学生,大学,社会一一做了利弊的分析。反观对方则单就大学生这一主体的利弊做分析,未免显得有些单薄,显得舍本逐末的,这让我方觉得相当的遗憾。

  世上每一讲事都有其两面性,正面与负面。大学生兼职的好处,我们觉得有三点:一是有利于大学生的劳动能力,中国大学生的教育模式是重理论轻技能,所以做兼职有一定程度对大学生将来面对社会劳动有益处;二是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由于大学生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学校,从而造成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足,离开学校到社会工作,使得大学生难以适应,以致不能更加胜任工作要求,所以大学生兼职亦有利于为将来的工作作铺垫;三是有利于大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理解父母劳动的辛勤,一定程度上减少挥霍。

  当然,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很大;第一是对社会认识不足,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利用这来骗钱;现在大学生去面试兼职,其用人单位多会收取一定的钱,几十到几百不定,对大学生就解释说是单位制度要求,经验少的大学生难以辨别起真伪,爽快交钱,但很多大学生终局结果总是被骗。第二是中国目前没有大学生兼职法规,留下了一定的漏洞。一些非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来进行传销;大学生的劳动亦丝毫不受保护;第三是大学生兼职影响学业,很多大学生为做兼职,荒废学业,使得在学校考试中屡遭补考。在大学生时期,学业是相当重要的,不要因兼职最后没有学习好应有的知识。导致知识技能大打折扣。

  大学生兼职的利弊,社会对此讨论了很久,各有其观点。目前,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了, 也可以说是社会的一种趋势与潮流.尽管还有许多人在怀疑、议论、担忧甚至否定,但是,我们觉得只要在不影响学业,在合法的情况下,兼职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大学生最终要面对社会的考验,成为劳动者。兼职则让大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但有利与他们以后尽快进入工作角色,适应社会,还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此,我们应该接受、鼓励、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兼职。

  第一, 要明确目的,树立正确的观点。

  大学生兼职无非出于两个目的:赚点钱充实荷包或增加社会时间,锻炼自我。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姓李的同学,由于家境贫寒,高中就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可谓工龄不短经验丰富。他大学一进校就找了两份家教来做,而且在“五·一”、“十·一”之类的假期内,还会找另外的兼职,至于寒假长假,更是不会放过机会。该同学坦言:刚开始兼职时也有顾虑,怕处理不好耽误学业,但生活所逼,只有硬着头皮去做。时间久了才发现,其实兼职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误事,而且处理好了,学习没下滑,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还赚足自己的学费、生活费,挺有成就感的。

  相反地,时间处理得不好,结果造成兼职与学业都受到影响。曾经有一位大学生,一直成绩优秀,更因写得一手好文章而被称为“才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书商并答应为其写书。在丰厚的酬金面前,他开始终日忙于写稿而无暇顾及学业,结果好几门功课“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没毕业就被“劝”退学。

  因此,明确目的,树立正确的观点,是大学生处理好兼职与学习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 把握好原则、注意安全

  大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必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又得防沾染社会的不良习气,防止走入兼职误区。容易忽视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兼职时常的“红灯”也不断亮起,大学生在找兼职或做兼职的过程中会遇到陷阱。有的学生因打工经常逃课,花费了过多的精力而耽误了学业,或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开口闭口谈钱,变得市侩。那么要如何处理好学习和兼职的关系呢?首先,不能放弃学业。不能因为一时的“高薪”而放弃学业,应以学习为主,兼职为辅。其次,要为“能力”动而不为“利益”动。兼职最好能与自己所学专业的有关工作结合;最后,应擦亮眼睛,提高自身素质。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同时,还必须拥有一双洞察社会的慧眼,在思想上多一道防线,提防一些居心险恶的人。安全问题向来是学生兼职最应当重视的问题,我们兼职的目的不是生活需要,而是从工作中学到东西,所以我们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玩命地工作,我们必须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行工作。

  比赛在双方辩手立论之后,安排了反方问正方,正方问反方两轮盘问(即攻辩,交叉询问),各2分钟,双方驳论各两分钟,然后是双方两轮对辩(即对话)。从这三个环节的具体安排看,似乎有不妥之处。为什么要把盘问安排在对辩之前?盘问与对辩的区别何在?

  从形式上看,盘问与对辩都是双方一对一的交手,只是盘问只准一方问,一方答,而对辩比较自由,双方可问可答。但本届比赛中,我们却没有看出双方在这两个环节上,体现出至少形式上的区别,双方无论在盘问还是对辩,都是一片混战,自说自话的多,针锋相对的少,裹步不前的多,机智问答的少。总之,盘问与对辩各自的特点体现的不明显。

  其实,盘问与对辩有本质的不同,各自所承载的任务也有所差别。对辩本质上是一种明晰双方争议点的过程 ,为下一步的的攻击、防守打下基础。众所周知,因为3分钟的时间限制,双方在立论中对本方的整个逻辑体系陈述的都很潦草,模糊,只是简要的说明。另外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为了防止对方有时间来发现本方的弱点、缺陷,双方在陈述中对本方立论的关键点、支撑点上都有所保留,并且在语言上进行了修饰、掩盖。因此,对辩的任务就是要通过问“为什么、怎样、怎么回事”,等针对对方立论的问题,要求对方给予清楚的说明,以此探明对方的逻辑底线,摸清对方的立论要点,获得对本方有利的信息。同时双方应充分利用对辩环节,在前面立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因为时间限制而未来得及展开的理论体系,针对对方具有威胁性的论点论据,提前弥补本方立论的不足之处,坚实本方的逻辑大厦,构建出完整、充实的辩论框架。双方必须要成功预测出对方可能的采用的进攻路线,特别是预测到对方可能以本方哪些方面的弱点来攻击自己。那么,本方就可以在对辩中主动暴露自己可能的弱点,并对此加以有效、清楚、完整的说明。这样,当对方攻击本方的弱点时,不足以对本方造成太大的损失,这就大大限制了对方的攻击效果,阻止了对方控制辩论的节奏。对辩环节的这些任务是由其特点——可问可答,灵活发挥——决定的。接下来说说盘问

  因为盘问中一方问,另一方只能答,从设立这一环节的用意看,就是要让提问的一方牢牢控制住辩论的进行,盘问方必须要使自己处于主动的,积极进攻的地位,不能让对方有机会为自己进行长篇大论,罗里的辩护,要作到这些,盘问者必须掌握好提问的方式和节奏。而对接受盘问的一方来说,盘问规则就是要限制其发言的内容,即只能根据对方的问题来回答,而不能偏离。至于会不会被对方打着软肋,就要看前面打下的理论基础是否坚实,是否经的住攻击,以及自己的辩护技术。如果盘问环节真能作到以上要求,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期望的层层紧逼,步步推进,短兵相接的精彩场面。但从本届辩论会的实践来看,在盘问环节中,似乎看不出盘问者的主动,被盘问者的被动,有时甚至被盘问这比盘问者还气壮如牛。双方的实际状况和接下来的对辩环节一样,都是相互攻击,乱作一团,问题的提出和回答都缺少逻辑主线。为什么“种下了龙种,却生出了跳蚤”?其实原因很简单,本届辩论会的赛制对盘问环节的安排,以及盘问规则有内在缺陷。

  盘问环节要想有效的提出问题的前提是,盘问者必须已经通过对方的阐述,掌握了对方已经确定的事实和逻辑,并从中提炼出与自己问题相关而且对本方有利的信息,更准确的说就是有关争议点的信息。如果你的问题涉及到这些信息,对方不会百般抵赖,而是给予承认,即必须明确掌握对方在你进攻路线上已布下的层层防线。这样,在你最后的攻击前,已经堵住了对方所有门窗,只留下一个小门让他钻等对方进去后,把门也堵死,让他无路可逃。这才是盘问的精华之所在,明晰争议点是有效盘问的必要前提。如果你没有提前掌握这些信息,你的盘问注定是失败的,至少不会很精彩。这一点在本届辩论会的盘问环节的进行就可以看出,看似火药味十足,实则无关痛痒。如前所述,三分钟的立论,只能让你“雾里看花”,许多关键信息你并未了然于胸。在没有明晰争议点就过早的进入盘问环节,极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两分钟的时间太短,提的问题很有限,多则不过5、6个,双方要么无法在盘问环节中明晰争议点,要么等你问清楚后,铃早就响了,并且利用珍贵的盘问机会进行这个工作实在浪费。所以你认为是“重磅炸弹”的问题,却仍到了“沙滩”上,对方随便就能找到好像合情合理的借口,而把你的问题成功的搪塞过去。比如什么“对方问题的前提错误;对方类比不当;我三个答案都选可以吗?”等等。由此可见,把盘问环节直接放在陈述立论之后,而没有在中间安排过渡环节,为盘问打下前提条件。实在有些不妥。大家不妨看看美国的法庭辩论,在双方律师陈述后,有一个直接询问的环节,本方律师询问本方证人,使案情明晰,然后才进入交叉询问(即盘问)环节,对方律师盘问本方证人。总之,必须明晰争议点。

  从以上分析中,大家不难得出答案,应该把盘问环节放在对辩之后进行,让双方利用可问可答的对辩环节,进一步展开理论体系,明确争议点的有关信息。这样做非常有必要,直接影响到盘问的效果和作用,进而影响到整场比赛的精彩程度,乃至观众的收视率。

  盘问环节无法有效进行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说的位置安排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盘问规则的内在缺陷。本届辩论会对于盘问环节只规定,盘问的一方只准提问,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被盘问的一方只准回答问题,不准提问,每次回答不得超过0秒。除此之外,规则并未对盘问环节作进一步严格的规定,盘问方主动,回答方被动的不对称地位体现的不明显。也正是因为这样,给了回答方以可趁之机。比如在本届辩论会上,回答方往往采用拖延战术,并不针对对方的问题直接回答,而是围绕和问题有关的,对本方有利的逻辑,拼命论述,哪怕是不着边际,离题万里,反正是尽量用完20秒的回答限时,对此盘问方无能为力,等对方说完“废话”,下面应该问的问题早扔到爪哇岛去了。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在参加全校院系之间的一场辩论赛时,尽管我作了充分的准备,设计出了巧妙的“连环套”。但是当我问完第一个问题后,对方那位女辩手想都不想就开始睁着美丽的大眼睛,毫无羞涩的拿着厚厚一沓卡片,滔滔不绝的念了起来,对此我毫无办法,只好面对观众、评委作出一副无奈又无辜的姿势和表情,引发了大家对对方的一片嘘声。就是因为这样的情况,盘问环节连环设问,环环相扣的独特魅力无法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比赛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缺陷呢?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对盘问规则作出严格规定,规定当回答问题的一方没有直接,或明确回答问题时,盘问方可以作出“T”(stop)的手势,同时说“谢谢”,打断对方的回答。或要求对方直接回答问题,或换一种提问方式进行诱导式提问,或继续问下面别的问题。总之,给予盘问方这一权力,可以明显体现出盘问方主动,回答方被动的不对称地位,使盘问方能牢牢把握清晰的逻辑主线,章控住盘问的主动,而不是被对方糊弄过去。这样规定可以大大提高盘问的质量和精彩程度,对抗性大为加强。

  盘问没能有效进行的第三个原因,笔者认为是大多数辩手的提问方式有问题。在盘问中,不应该问以“为什么,怎样,原因是什么”等词语开头的问题。因为这样的提问方式会让对方反复解释,引出冗长的答案,对方就有机会摆脱你的控制,说些无关痛痒的“废话”。而这类解释性的问题应该放在对辩环节中向对方提出,而不是盘问环节。盘问环节提出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白,而且绝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是”或“不是”,并且你自己要十分清楚问题的答案,至少是正确的答案。否则只能让对方“牵着鼻子走”。通过“是不是”这样的提问,要求对方给出一个准确简短清楚明白的回答,接下来不能给对方缓冲的时间,要继续这种方式的提问并且每个问题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彼此呼应,直到把对方驳的无还手之力,切断对方所有可能的退路,这时就可以给以致命的一击,让观众评委从此处于对对方逻辑的怀疑中。这才是标准的盘问但要使盘问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要有对辩环节的铺垫,以及对规则的进一步严格规定作为保障,否则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此外盘问环节的时间似乎可以再长一些。比如2分半—3分钟,以使辩手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以上步骤。

  接下来就该说说驳论环节了。主办者在本届比赛中“增设”了两分钟的驳论环节要求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作驳斥,希望以此增加比赛的对抗性,以及辩手的临场发挥。但从实践来看,这一环节的设立并未有效发挥主办者希望的作用,多数辩手主要是利用这一环节对盘问作小结内容针对的是盘问环节中双方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论点论据”,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因也是辩驳环节的设立安排有点小问题。本届辩论会的赛制把驳论环节安排在盘问之后,对辩之前。参加过有盘问环节比赛的辩手都知道,在盘问中,因为盘问方只能提问不能回答,所以哪怕你把对方逼到死角,也无法向观众评委作出说明。另外有一些用心良苦、“曲径通幽”的问题不但对方,连观众、评委也不太明白,这就需要有一个环节点破“窗户纸”,使观众、评委恍然大悟,会心一笑。总之,需要一个解释性的环节对盘问作进一步说明,将盘问中对方自相矛盾的地方完全展示在观众评委面前。所以说,只要有盘问环节,小结就必不可少。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本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与99国际大专辩论会,2019、2019全国大专辩论会作一下对比就会发现,“增设”的驳论环节与以往比赛的盘问小结(攻辩小结),除了名称不同外,几乎没什么区别。主办者要求辩手现场驳斥的目的并未达到。所谓驳论实质上就是盘问小结。笔者的意见是,要么干脆就改名为盘问小结以名副其实,要么除设立“盘问小结”外,将驳论环节安排到自由辩论之后,每方只给1分钟的时间,使其“随辩随驳”,自由发挥,以达到主办者的要求。这样安排是因为前面一系列环节,特别是自由辩论以将双方的论点论据最大限度的展示出来了,双方的争议已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此时再进行仅一分钟的辩驳最为合适。如果担心与总结陈词重复,那也只好取消了。但笔者认为不会重复(具体理由参见《大辩论》一书笔者“赛制改革与新模式说明”一文。

  1.我个人觉得利大与弊。走上社会也有一段时间了。2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多多少少也知道了一些社会的现状。现在的社会最重要的并不是文凭(当然文凭固然要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能力,加上社会的经验。就说我的行业。国际物流,现在很多公司要招的人不是大学生。而是很多都是没有读过大学的。有社会经验的。所以刚刚毕业的想进这一行很不容易。除非是不拿工资的。。。社会是残酷的,但也是现实的。没有能力就要被淘汰。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是应该学点个人能力,社会经验的。但是大家打工要明确一个事情。你打工不是为了钱而去打工,钱的次要的。重要的是要让你学到东西。那才是真正的赚到了。

  解释一下现在文凭的作用。现在文凭很明显的作用就是:你有好的文凭,你就拿到了一张进大公司,进好公司的门票。但是你没有能力,并不一定能呆下去。如果人家的能力比你好,你自己也会没有信心,话说回来,只要你有能力,哪里都有你发展的空间。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认为。

  2.我也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现在找工作都是要有经验的人,比如你暑期在某公司实习过,那么以后找类似的工作,就好找多了。而且,有空的时候打打工,还可以赚点生活费,很不错的。

  双重身份 体验甘苦 大学生打工的利与弊

  本期聊友:01法律冯志刚、01新闻黄智军、 01社工党育、02法律黄淘涛、02新闻陈辉 主 持 人:张丽萍

  主持人:既是学生又是打工者,大学校园里拥有双重身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支学生打工队伍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或想学习、社会实践两不误;或想以此来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或想赚一些零花钱甚至是生活费,以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对此赞成与反对的声音并存,今天请各位到这里,想请大家谈一谈,打工到底能给大学生们带来什么?打工的利与弊又该怎样权衡?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吧。

  黄淘涛:我想打工的目的一是挣钱,二是锻炼自己。我的打工经历就让我受益非浅,它让我感觉到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重要;如到大公司打工,还可以感受到公司的理念。这些对以后参加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我想,作为就要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需要在能准备的时候多准备一些,打工不仅可以找到在社会“闯”的那种感觉,还可以激励自己,另外,不同社会角色的扮演也会让我觉得生活的充实。

  冯志刚:打工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和学习经验,当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会选择锻炼自己。我打工是去海淀消费者协会的法律维权中心做志愿者,具体工作就是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一周一个下午,没有工资。打工让我更好地认识社会,进一步了解社会弱势群体,使我在实践中给自己作了更好的定位。另外也能学以致用,有一种自我价值实现后的满足。

  陈辉:我个人做打工的时间比较长了,我从高二起就开始给书店做售书员,最初是为了赚钱贴补家用的,但那段经历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我逐渐学会如何与各种人打交道。大学里我继续利用周末打工,主要是做家教。平常的生活费多是我自己赚的,我还用赚来的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我一直做得很快乐,因为我用心与学生沟通,我们之间相处得非常好,既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

  主持人:大家刚刚谈了在打工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那对于打工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打工的利与弊,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

  黄淘涛:打工的弊端表现在与学习的冲突,如果你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鱼与熊掌也是可以兼得的。我觉得打工最好是在大一或大二,时间上充裕一些,另外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时候走出第一步会很难,但尝试过后就会勇敢多了。

  陈辉:我认为打工是利大于弊的,尽早与外界接触,对以后的工作是很有利的。

  黄智军:打工意味着时间的付出,现在的大学生打工基本上是在周六周末,而周末又占据着大学生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打工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学校交际的缺乏。我不希望自己的周末被打工占用,那样太没有自主了,所以我没有去做。比较学校交际和社会实践方面,人文学校的交际是更重要的,社会实践可以在寒暑假里去做,而大学活动是集中在周末的,在一生中也就这么几年的时间,所以不能放弃的。

  冯志刚:打工很容易让你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迷路,就是产生盲目感。对工作的选择大家往往是事先有目标的,可是常常不会有那么多的机会等着你,由于打工心切,就难免随便抓一个。很多工作可能是不适合大学生做的,甚至是违法的,如帮助盗版公司修改稿件等。但是想到自己是来挣钱,就会不小心把自己的身份忘了。所以违法的事无论如何也不能做。

  党育:大学生打工一直是学生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好的方面说能使学生增进对社会和所学知识的理解,减轻家庭负担,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学校生活的很多方面,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做过家教、市场调查、电话访员和其他的工作,个人认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一定好处的。鉴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大学生多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对于外界接触很少,在面临毕业时就会产生很多适应问题。有了打工的经历后多少也明白一些具体情况,在择业时就会更加清醒和理智。对于打工,我觉得大学生的心态应该要摆正,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不能把赚钱当作主要的目的。现阶段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应该首先以满足学业需要为主。其次,应尽量选择一些有保障的工作,如果是要找中介,应该找一些有正规许可、信誉良好的机构,避免上当受骗。第三,最好是找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工作,这有助于理解所学知识,进一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积累工作经验。另外,出于对学生的保障,我认为应该尽快出台一些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大学生打工市场,一便于管理,二有利于我们的实践。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