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藤野先生》有感-永远的恩师,与民族恩怨无关

发布时间: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攻读医学时的恩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读《藤野先生》有感,欢迎大家阅读!    

  永远的恩师,与民族恩怨无关 ——读鲁迅《藤野先生》有感

  提到中日关系,很多人都会咬牙切齿,说日本鬼子怎么不好;看到那些抗战的电视剧,那些游击队狙击日本鬼子,虽然这是在做戏,但不少人都会拍手称快。说实在的,对于小日本这种肆意侵略,歪曲历史的行径,我也是很痛恨的。但是,我们平心而论,难道在日本这个民族,真的就没有一个好人吗?

  在历史上,有两个日本人对鲁迅先生有着正面的影响,多亏有他们的帮助,才成就了鲁迅先生有着“民族魂”的地位。一个是内山完造,就在军阀混战的时候,很多的“成功人士”都要找鲁迅先生麻烦,试图杀人灭口,这时鲁迅先生就在内山完造的家里避难,继续写作事业,毕竟那些“成功人士”不敢到日本人的地盘闹事;另一个就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藤野先生,在他的眼里,从来没有种族歧视,对于教学总是兢兢业业的,因此鲁迅写了一篇《藤野先生》来回忆他的恩师。

  在文章的开头写到,他刚到日本的时候,都得到了优厚的待遇,生怕照顾不周那样。我们都会有一个错觉,因为种族歧视,所以就会对你不好。但是,这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从文中看出,过门都是客,日本人对来的客人还是很热情的,服务确实想得特别的周到。其他人对鲁迅好,因为他是客人;而藤野先生的好,完全就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良好师德的体现,无论是哪个学生,他都会一视同仁尽职尽责地对待。

  让我最为感动的地方,就是藤野先生收下笔记以后,还要认真的看,并且用红笔纠正,包括一些语法的错误,都不放过,这就是一种严谨的态度,从我做起。还有一件小事,就是鲁迅把血管画偏了,藤野先生纠正过来,说到“这样画虽然是好看些,但人的血管是这样的结构,要客观反应出来”。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成就了鲁迅先生后来的写作事业,在揭露社会那些丑恶现象,也是如实反映出来,而不是像其他文人那样拐弯抹角,说得好听却不中用。虽然当时不服气,说到“我是这么画,到时我自己能看懂就好了”。想当年,我也是写一些圆滑的句子,自欺欺人,但后来我发现,这么写让我良心非常不安,而且阅读量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还是如实地揭露那些不合理的现象会更好一些。

  鲁迅先生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看到一个电影,日本人处死一个俄国的间谍,这些间谍都是中国同胞,他们并没有奋力反抗,而是做一个“看客”。他们身体健康得很,都有六块腹肌,却不会反抗,这是何等的悲哀。他们的病不在身体,而是在灵魂上,甘愿做一个健壮的奴才!看到这一段,我都忍不住拍案而起,居然有这样的事情。鲁迅先生在现场看的,曾经有着学医救国的想法,梦破灭了这是何等的绝望!因此,他跟藤野先生道别,回到国内开始写作的事业,虽然跟藤野先生没有书信来往过,但他那严格的教学态度,对他后续的人生,影响是深远的。

  虽然藤野先生是日本人,但他却是鲁迅先生永远的恩师,一辈子都无法忘却。哪怕后来讲义弄丢了,但丝毫没影响到在鲁迅先生心中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我们这一代人。当今社会,还有这样兢兢业业,对学生负责到底的恩师吗?我一直在寻找。

  《藤野先生》读后感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攻读医学时的恩师。读罢鲁迅饱含深情写下的回忆录《藤野先生》,一位衣着朴素、和蔼可亲、对学生要求严格而又呵护有加的日本老人形象便浮现在我的眼前。真的,在日本右翼政客、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叫嚣驱逐“三国人”(日本对旅日外国人特别是华人、韩人的蔑称)的今天,想起近一百年前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鲁迅的热情关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许多为打倒黑暗统治而奋斗不息的仁人志士都曾得到日本友人的帮助。鲁迅的日本朋友就有藤野先生、内山完造、山本初枝等,还有盛赞孙中山“实在是东洋的珍宝”的宫崎寅藏。这些日本人,怀着对邻邦苦难人民的同情和对中华有识之士的敬佩,给了中国人和中国革命很大的帮助。中国古语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尽管日本政府对中华沃土横加蹂躏,但这些友好人提供的帮助我们是不该抛在脑后的。

  但大和民族是“一个对菊花和刀剑同样喜爱的民族”。 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日本没用多大劲儿就煽起了全民族对“支那”的怒火。“打到支那去!杀光中国猪!”高音喇叭疯狂地叫嚷着;成千上万的政府职员、教师、商人、渔民、水手……丢掉自己的工作,“投身大东亚胜战”。而在这成千上万为狂热的民族仇恨所支配的日本人中,就有不少曾经热情帮助过中国人的“藤野先生”、“内山完造”、“宫崎寅藏”!他们原来是为着政府的计划而“帮助”中国人吗?非也。他们这时是迫于政府的强令吗?非也门他们是愚昧吗?非也。?日本明治维新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国民素质大大提高。日军的精锐部队 ",XX州兵团”,就全由九州地区的矿工组成,打仗勇武骡悍,势不可档?就是这些矿工.以前曾为中国的灾民募捐。“友邻” 的情谊哪里去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友谊”哪里去了?

  可以归咎于军国主义的欺骗。但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却是根深蒂固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时常能听到诸如“你们中国还有酱油啊?”的问话,而且大多数日本人是知道南京大屠杀的(注意!不因为少数人要篡改教科书,人们就不知道历史真相了)。或许他们觉得……回想起唐代李白、杜甫与阿倍仲麻吕的深情厚谊,回想起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扶助,中国和日本曾经是多么的友善啊。

  这难忘的友善,是否已经悄然逝去,永不再来了?

  在海的那一边

  日本.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令人百感交集的字眼,说不尽的恩怨,理不清的纠缠。

  中国在大陆,日本是海岛,中间隔着波浪滔天的大海。然而人类的本性似乎就是害怕孤单,日本东望更是茫茫无尽的太平洋,因此这列岛生来便弯弯地向西边的这片大陆倾斜,岛上的人们,也永远都对大陆上的一切怀有无限的向往。于是,即使在遥远的千年之前,危搞孤舟,生死一线,大海并没有挡住同类之间相互沟通联系的吸引力。就在二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在日本还是一片蛮荒的时候,两国的往来便已经开始,从此那一片海上便永远扬着去去来来的风帆。

  由此我们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古人把浩瀚的日本海看得那么举重若轻了,只是用“一衣带水”便形容了那无边的波涛。这淡秋又然的豪迈里,应该夹着荀子的“人定胜天”,应该有《庄子· 水》里的胸怀浩瀚。但若没有渡海者概然无畏于天地的勇气,怎么会有中日往来史不绝的记载?

  可能大陆的沃十使得文明更易生长,更早成熟,我们的祖先在不知多么久远的时代便有了居于天下之中的尊荣,凭着丰富的物产和先进的文化坐受四方的朝拜。现在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追寻 。日本人来到中国时的心境,但只要遥想在那风华盛极的煌煌大唐,漂洋过海而来的遣唐使望着人口百万、城胭如海的长安,该是怎样的叹为观止。中国一向也有着无比的慷慨,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都会源源不断地流过海洋。直到今天,日本文化里还处处隐约闪烁着大唐盛世的风采,依然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也是后世渊源再也斩不断的根脉。

  国家的交往,道理也同于人事的沧桑,恩怨总是相随。近一百年来,这片海的两边,有多少往事不堪回首对于我们,椎心刺骨的痛与愤已是任何言语不能形容,那海应该是血和泪所汇成几番拐点蹂躏,十四年的大战,半壁山河沦丧,二千万条生命的灰飞烟灭。那一衣带水似乎变得更窄,但还有什么灵药能来弥合中国人民身上与心上的伤痕?那片泛着自光的大海,怕是化身亿万的精卫也难以将之填平。

  海的那边,一直都是神话的居处缥缈的仙山便座落于雾霭尽处的东海我曾经相信那一列岛屿是有不死药的稼洲,有挂着九颗太阳的扶桑.于是有了东赢、扶桑乃至日本这些或美丽或灿烂的美称历史既已系起这条紧紧相连的衣带,我们怎能任仇恨将它割断?只愿在海的那一边,能早日有真的仙山的美丽。

  藤野先生读后感作文

  周末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里的前几篇文章,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的医学老师,他对鲁迅十分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是很讲究,但他却为人诚恳公正,对自己的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他纠正鲁迅笔记上的错误;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特别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

  看了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前,有一位加拿大大夫白求恩来到了中国。他兢兢业业地工作,“救死扶伤”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对快爆发的战争时,他毫不退缩,丝毫没有回国的意愿,而是坚持留在中国,最终因为病人手术时不小心被感染,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先生,他们都为了自己的使命奋斗着,我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学习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也应该向他们那样为了自己的使命努力奋斗。

  把握现在,努力学习,你就会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人生的美妙!

  藤野先生读后感300字

  勤于学习才能乐于施教。每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内心总是会忍不住记录内心的启发和感想,那些从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话语,那些从著作中所触摸感动灵魂的文字,我们都能通读后感传递出来。爱学习,爱分享,尽在出国留学网。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为精心为大家提供各类著作的优秀读后感,分享快乐!

  《藤野先生》回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