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乌托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乌托邦的读书笔记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乌托邦的读书感悟笔记

  之前看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里面的女主人公们把她们的地方叫心碎乌托邦,那时对乌托邦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知道这个层面上,自己理解的乌托邦的涵义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理想国。类似于香格里拉这样的词汇。直到今日看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由来以及这个词汇所寄予的深刻内涵。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那个时期所受的深重苦难。在《乌托邦》一书的序言中说:“莫尔之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他在书地第一部提出了这样的社会问题,第二部描写的乌托邦则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乌托邦便可使人民脱离苦难,这样的乌托邦国家是莫尔的理想,然而在别人眼里却成了空想。

  时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学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尔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义的代表,或者,这并不是莫尔所愿见到的结果。说他是空想主义者,但是无疑他又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空想主义者。维彼沃尔金在《乌托邦》的历史意义一文中说:“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切矛盾,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是大是资本主义正在诞生的时代,这时的资本主义正在冲破封建关系的重围而突飞猛进的成长起来,并以带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了。”

  在当时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英国,英王用刑残酷,杀人如麻。“我在那儿住过几个月,在英国西部人民起义反抗英王惨遭失败后不久,起义受到镇压,杀戮很重。”在文中,莫尔借希斯里德话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这个说法的先进处在于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来批判圈地运动,这段话也被马克思在资本论讲原始积累中两次引用。

  到了乌托邦的第二部分,就开始描述乌托邦——莫尔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财财产公有,人们务农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儿女服侍父母,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其乐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从事游览的公民可以轻易得到许可。等等。乌托邦人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给那个时代的受压迫的人们无限的向往。然而,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是科学的,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和循环运作。因此,乌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义的代表,而不能实现。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能泯灭,在空想主义时期乃至整个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进步意义。

  《乌托邦》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

  由托马斯· 莫尔创作的《乌托邦》诞生于地理大发现时代即资本主义正在诞 生的时代,全书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出现了大篇幅的对话,由这些言语勾 勒出一个不合理的,充满黑暗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的人一望便知,这指的 即是莫尔身处的社会。 他用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 判。其真真假假,隐约其词也令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 第二部分借航海家拉斐尔之口, 从多角度全面介绍了一个虚无的, 及其美好, 理想化的国家——乌托邦。在那里财产公有,按需分配,没有纠纷,人们品德高 尚,不为金钱蒙蔽双眼,务农为本,合理追求幸福。这个至美的国家是作者关于 未来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 虽然可以看到里面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也能从他 的描绘中发现许多闪光的先进思想。

  阅读感受:

  完成本书的阅读后,最直观的感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惊讶于托马斯· 莫尔 的想象力与文学素养, 可以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王国描述得如此详细真实,仿佛 有据可寻, 也难怪后世会有水手为了找寻这个世外桃源而最终丧生途中。另一方 面则是理想与现实碰撞出的火花, 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灰暗。 法令严苛, 小盗即要治重罪;贵族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产生“羊吃人”的经典论述,人民 被压迫得没有喘息的机会。惨淡的现状更激起人们思想的波浪,去思考问题,探 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把目光聚集在更具体的地方, 使我印象深刻并有所感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在乌托邦里,一切货品供应充足,使得财产公有,按需分配能够实现。书中 这样写道: “当然,就一切生物而言,贪得无厌的心,都来自唯恐供应缺乏,可 是就人而言, 则出于自尊感, 即认为显示一下占有的东西超过别人是值得引以为 傲的”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黄金无用,珠宝只是小孩的玩物,上升到结论,即 为莫尔所认为的“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在这里,莫尔很犀利地指出了私有导致 不平等,扭曲的自尊感导致贪念,诚然有理,可是多少有些片面,把是私有制的 能动作用给忽略了。 在我看来, 完全的平等很有可能会使社会丧失活力,人们本身就是在竞争中 成长迅速, 只是要注意的是度的把握问题, 用合理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即可。 关于私有制的讨论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但就我身处的这个时代的体验而言,私 有制还是存在其可取之处的,人人皆有欲,理性之欲敦促人们前进,而贪欲滋生 丑恶,无欲无求之人为圣人,世间罕有之。贫富差距过大,获得财富的机会不均 可能才易导致罪恶的萌芽。

  2.自然性与趋同性 乌托邦说, 一个人在追求什么和避免什么的问题上如果服从理性的吩咐,那 就是遵循自然的指导。 而理性首先是在人们身上燃起对上帝的爱和敬。读到这里 的我感到很奇怪,理性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结论的这种 思考方式,常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与客观唯心主义其实是相悖的,也许是莫尔的 时代限制了他对理性的诠释。 阅读时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莫尔描述乌托邦“建筑是美观的,排成长条,

  栉比相连,和街对面的建筑一样” “至于服装,全岛几百年来都是同一式样,只 是男女有别,已婚未婚有别”等等,表示对趋同性的赞许。这样有其好处,免去 差别可能带来的不平等,却钳制了人们选择的自由。然而尊重个性,尊重多样性 可以鼓励创造, 使生活拥有乐趣。规范化的生活与服饰也许对寡欲思想有 巩固作用,但是想象这样的生活未免缺乏了人情味和有些苍白乏味了。

  3.理想社会里的奴隶 未读《乌托邦》之时,私以为那个理想国度是人人平等的,真正了解后才发 现其实乌托邦里也是有奴隶存在的。他们是犯罪之人,从事人民不愿意触及的苦 工。这让我感到既合理又矛盾。合理是因为比起死刑,这样的劳动改造已经体现 极大的宽容, 并且带来利益。 矛盾则在于在这个崇尚平等的社会居然还有公民与 奴隶之分, 未免有些说不通, 可见莫尔的思想中还保留着奴隶社会奴隶主思想的 残余。 以及书中所倡导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生产方式,亦可看到中世纪手工业 的影子,并不能反映超越那个时代的优越性。

  4.创新性与前瞻性 《乌托邦》 之所以成为哲学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是因为他的创 新性和前瞻性。 它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某些原理加以明确描述的最早的一 本书,提出了消费性共产主义,人类社会初期财产共有的观念,以及组织公共生 产的模糊思想等。虽还不成熟,未成系统,但已是创举。 另我很是惊讶的是,身处十六世纪的莫尔,能够拥有尊重女性、关注卫生健 康、重视学术研究及教育,关注法治公正,提倡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支持官员 通过选举产生等超越所处时代, 甚至在当代仍意义重大的观念。这证明思辨的力 量是不可估量的。 总体观之, 《乌托邦》巧妙地指出了莫尔所处时代所存在的弊端。但他只构 想出了一个梦一般的结果, 却没能讨论通向这样结果的途径,并不能成为行动纲 领。就像书中的序言所说: “虽然莫尔对广大劳苦群众深感同情,但他看不到劳 苦群众有改变社会制度的力量, 更不能设想无产者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阶级的主力 并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领导阶级。 ”于是乌托邦终究只能是空想,无从下手去奋斗 实现, 但它能成为刺激灵感产生的催化剂,让思维被禁锢的人们看到新世纪的可 能性。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读书笔记

  张智超 2019年3月

  《乌托邦》(Utopia)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创作的游记。第一部借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谈他周游列国所见,由此而导入对英国当时情况的观察与批判;第二部是对以“乌托邦”命名的一个想象的国家的描述。

  14、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血腥的原始积累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为社会创造财富,然而生活却牛马不如。贵族、富人则不劳而获,挥金如土。莫尔对这种现象极为愤慨,对现存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对人民群众充满同情。

  在这部书中,莫尔以他和一位名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虚构人物对话的方式,借用后者之口,描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在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海岛上,城市均匀地分布于广阔的乡村之间。所有城市都具有共同的风格、语言、习俗和法律。每座城市分成四个相同的区,居住着6000户居民。

  城市所有的适龄人口都要劳动,每天工作6小时,产品集中到位于各区中心的市场; 由各户户主各取所需,而不必用货币或其他物品相交换。居民们按每30户一厅的规模集中用膳,最美味的食品由老年人首先食用,然后大家再平均分配。在乡村,每户不少于40人。每家农户都自给自足,没有的物品则可以到城市领取。乡村每户每年有20人返回城市,他们都是在乡村住满2年的。乌托邦因为没有游手好闲的人,所以能够生产出用之不竭的产品。城市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但是同样不需要用货币来交换。他们把大量的剩余产品运到国外,换回自己缺少的铁和大量的金银。金银的主要用途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除此之外,它们就只配用作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了。犯人也都佩戴金子的耳环、戒指和项圈,作为耻辱的标志。在外邦人看来无比珍贵的珍珠宝石,玩物。所以当外邦的富人身着华装丽服,到乌托邦人的嘲笑,被当成傻瓜和小丑。乌托邦每个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是不一样的,但都是源于对至高无上的自然的崇拜。

精选图文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