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读后感:讽刺的生活

发布时间:

  编者按:《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下面请欣赏《围城》优秀读后感范文。

  这是钱钟书先生的作品,其实刚开始读它的时候并没有给它太多的含义在里面,只是认为这就是一篇关于知识分子在抗战初期的简单的过活的故事而已(这也遵循了我看书的一贯做法,总不会给他们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会失去我对书的热爱,因为书中情节不都是作者安排好的吗?为什么大家还要去纠结,社会心理学中说:人们常常扭曲真实的世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我也赞成这样的观点,所以或许像书中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放到现实生活中就不会把他们人格固化了。那么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到底怎么回事:

  1937年夏,抗战初期方鸿渐到欧洲游学四年回到上海,住在已亡未婚妻的家中,与女博士苏文纨、大学生唐晓芙小姐发生了情爱纠葛,因此受到丈人家的冷淡。他恋爱失败后,和苏的失意追求者赵辛楣成为好朋友,二人接受内地三闾大学的聘请。一路上历经艰险,也遭遇无数趣事。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方不知不觉地卷入校内个人恩怨和乡里陕隘观念的明争暗斗中,几位同事都反对他,而他的英语助教孙柔嘉日趋亲密更引起他们的嫉妒。赵辛楣离校从商后,方鸿渐被校方排斥。方与孙结婚回沪,但他俩因锁事争吵,终于导致无可避免的分手。所以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其实主人公方鸿渐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真实写照呢,我们与世界对抗,却对抗不了人类自身,我们渴望完美,渴望理想中的生活方式,但是到头来无论怎样还是把生活过成了最讨厌的庸俗的样子,然后是无尽的抱怨和无奈,最终的屈服。这就是一个循环,有人不断地进来,不断地进来,但是我们也在反抗着说本意不想这样的,但是这就是现实。现实让你屈服,你不得屈服,因为他总能找到理由让你不自觉地屈服。

  这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看到无奈,看到社会的真实,看到身边的虚伪,看到自己的肮脏,看到自己力量的弱小。反抗又能怎样,不反抗又能怎样,接受又能怎样。主人公追求的爱情以为是自己的想要的,但是终究逃不了柴米油盐的支配。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情感,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现在很多人说我们读书人书读傻了,不会和社会里的人接触,我想大概也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已被固化和童话了。

  我们看到的并非就是事实,城外的人以为公主很幸福,可是公主却想着城外的生活,我们还说她不懂得享受。生活大致就是这样,看你如何对待。《围城》告诉我的要学会处理问题,要懂得生存与生活,社会就是自己人心的反应。所以其实最心动的不是情节,而是通过情节钱钟书先生给我们的警告和顿悟。

作者|马婷婷

  公众号:根正苗红的青春少年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