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执行《高温作业分级》国家标准的通知

发布时间:

【具体内容归类】 工作规范
【归类细目】 别的
【时 效 性】 合理
【施行企业】 劳动人事部
【施行日期】 1984.05.24
【执行日期】 1984.12.01
【无效日期】
【失效表明】
【文章标题】 关于贯彻执行《高温作业分级》国家标准的通知
【出文号】 劳人护〔1984〕23号
【主题内容】
【文章正文】

关于贯彻执行《高温作业分级》国家标准的通知 

  我部授权委托我国流行病学核心环境卫生研究室拟定的《高温作业分级》国家行业标准议案,
业经我国标准局以国家标准发〔1984〕113号文准许为国家行业标准,序号和名字为:
GB4200-84高温作业分级。现下发给大家,自1984年12月1日起
宣布推行,规范文字由中国标准出版社。请搞好贯彻落实的准备工作。

  高温作业分级国家行业标准,是安全生产工作中创新管理的一项基本规范,是判断生产制造
生产车间内职工户外工作伤害水平的依据。运用这一规范,有利于有关键、有准备地改进工
人的工作自然环境,提升劳动效率。本规范不当作解决现行标准经济发展工资待遇的根据,也不适合
于煤矿矿井工作和室外工作。

  各地区、各单位,请将本地域、本单位属于第四级户外工作的职位名字和目前人
数摸清楚,并梳理出书面报告,于1985年年末之前申报我部,便于科学研究改进持续高温
工作劳动标准的技术措施。

  附:高温作业分级 Classified Standard ofWorkin
g in Heat Environment UDC331.82.001.33 中
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标准GB 4200-84(我国标准局准许)

  本规范适用安全生产工作上,区别生产车间户外工作自然环境热抗压强度以及对身体危害大
小的等级分类。

  1.基本上界定

  1.1 户外工作

  通常是指企业和服务业工作中位置具备生产经营性热原,其温度相当于或高过本地域夏
季户外自然通风设计方案测算环境温度2℃的工作。

  1.2 生产经营性热原

  就是指生产过程中可以释放热能的生产设备、商品和产品工件等。

  1.3 工作中地址

  通常是指职工为观查、实际操作和管理方法生产过程而常常或按时滞留的地址,若生产制造实际操作在
生产车间内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开展,则全部生产车间均称之为工作中地址。

  1.4 本地域夏天自然通风设计方案测算环境温度

  就是指近十年本地域气象局宣布纪录每一年最火月,每个月每日13~14点的温度平
平均值。

  1.5 工作时长率

  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长占工作日总时长的百分数率。

  2.高温作业分级

  按夏天户外自然通风设计方案测算环境温度分成两大类,每种按工作时长率和房间内、外温度差分成四
级。

  2.1 夏天户外自然通风设计方案测算环境温度低于30℃的地域,户外工作按表1等级分类。

  表1 高温作业分级

------------------------------------------
| | | | | | |
高 | | | | | | |
劳 温 温度差*| | | | | | |
动 作 (℃)|2~ |3~ |4~ |5~ |6~ |7~ |8~
时 业 | | | | | | |
间 分 | | | | | | |
率 级 | | | | | | |
(%) | | | | | | |
--------------|---|---|---|---|---|---|---
~25 | Ⅰ | Ⅰ | Ⅰ | Ⅱ | Ⅱ | Ⅲ | Ⅲ
--------------|---|---|---|---|---|---|---
~50 | Ⅰ | Ⅰ | Ⅱ | Ⅱ | Ⅲ | Ⅲ | Ⅳ
--------------|---|---|---|---|---|---|---
~75 | Ⅰ | Ⅱ | Ⅱ | Ⅲ | Ⅲ | Ⅳ | Ⅳ
--------------|---|---|---|---|---|---|---
75~ | Ⅰ | Ⅱ | Ⅲ | Ⅲ | Ⅳ | Ⅳ | Ⅳ
------------------------------------------
* 通常是指工作中地址气体环境温度高过本地域夏天户外自然通风设计方案测算环境温度的差。

  2.2 夏天户外自然通风设计方案测算环境温度相当于或大于30℃的地域,户外工作按表2分
级。

  2.3 凡户外工作地址,相对湿度均值相当于或超过80%的技术工种,应在本标
准基本上提升一级。

  表2 高温作业分级

------------------------------------------
| | | | | | |
高 | | | | | | |
劳 温 温度差*| | | | | | |
动 作 (℃)|2~ |3~ |4~ |5~ |6~ |7~ |8~
时 业 | | | | | | |
间 分 | | | | | | |
率 级 | | | | | | |
(%) | | | | | | |
--------------|---|---|---|---|---|---|---
~25 | Ⅰ | Ⅰ | Ⅱ | Ⅱ | Ⅲ | Ⅲ | Ⅳ
--------------|---|---|---|---|---|---|---
~50 | Ⅰ | Ⅱ | Ⅱ | Ⅲ | Ⅲ | Ⅳ | Ⅳ
--------------|---|---|---|---|---|---|---
~75 | Ⅱ | Ⅱ | Ⅲ | Ⅲ | Ⅳ | Ⅳ | Ⅳ
--------------|---|---|---|---|---|---|---
75~ | Ⅱ | Ⅲ | Ⅲ | Ⅳ | Ⅳ | Ⅳ | Ⅳ
------------------------------------------
* 通常是指工作中地址气体环境温度高过本地域夏天户外自然通风设计方案测算环境温度的差。

  附则A

  工作时长率,温度差和空气湿度的计算方式

  (填补件)

  A.1 工作时长率的测算

  任意挑选受测职工2~3名,追随纪录一个工作日的劳动、歇息(包含工作上1
min以上的中止)时长,持续纪录3天,取其均值,再算出工作时长率,生产制造歪斜
常时,未作宣布纪录。工作时长率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工作中日总时长- 时间歇息
工作时长率(%)=---------------×100%
工作中日总时长

  A.2 温度差的测算

  要以本地域发生的夏天户外自然通风设计方案测算环境温度为标准(或超过设计方案环境温度),在终止
部分减温对策的前提下,测量工作中地址温度,测算房间内、外温差。温度的测量运用
自然通风温、湿度测量仪,每一测量点一日测定三次(9~10点、13~14点、18~1
9点),如在要求时间段内停工则可适度提早或错后,持续测量3天,取其均值。

  A.3 空气湿度的测量

  运用自然通风温、湿度测量仪,采点和测量频次与测量温度同样。

  附则 B(参照件)

  在我国局部地区夏天户外自然通风设计方案测算环境温度一览表

--------------------------
地址 | 环境温度℃ || 地址 | 环境温度℃ |
-----|-----||------|-----|
哈尔滨市 | 28 || 拉萨市 | 23 |
齐齐哈尔市 | 29 || 兰州市 | 29 |
海拉尔 | 26 || 酒泉 | 28 |
牡丹江市 | 28 || 银川市 | 30 |
佳木斯市 | 28 || 西安市 | 33 |
长春市 | 28 || 延安市 | 30 |
四平 | 29 || 汉中市 | 31 |
延吉市 | 28 || 太原市 | 29 |
吉林省 | 28 || 大同市 | 28 |
沈阳市 | 29 || 西宁市 | 25 |
沈阳 | 29 || 石家庄市 | 32 |
丹东市 | 28 || 河北张家口 | 29 |
大连市 | 27 || 唐山市 | 30 |
呼和浩特市 | 28 || 保定市 | 32 |
二连浩特 | 30 || 北京市 | 30 |
包头市 | 29 || 天津市 | 31 |
乌鲁木齐市 | 32 || 济南市 | 32 |
克拉玛依市 | 34 || 青岛市 | 28 |
库尔勒 | 32 || 青岛 | 28 |
--------------------------

---------------------------
| 地址 | 环境温度℃ || 地址 | 环境温度℃
|------|-----||------|-----
| 郑州市 | 33 || 郴州市 | 35
| 打开 | 33 || 武汉市 | 34
| 许昌 | 33 || 宜昌市 | 33
| 洛阳市 | 34 || 成都市 | 31
| 南京市 | 33 || 绵阳市 | 35
| 徐州市 | 31 || 重庆市 | 29
| 上海市 | 32 || 贵阳市 | 29
| 合肥市 | 33 || 昆明市 | 25
| 安庆市 | 33 || |
| 杭州市 | 34 || |
| 福州市 | 34 || |
| 广州市 | 33 || |
| 湛江市 | 32 || |
| 海口市 | 33 || |
| 南宁市 | 33 || |
| 桂林市 | 33 || |
| 南昌市 | 34 || |
| 长沙市 | 34 || |
| 株洲市 | 35 || |
---------------------------

 -----------------------------

  额外表明:

  本规范由劳动人事部明确提出。

  本规范由我国流行病学核心环境卫生研究室承担拟定。

精选图文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