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师到总经理 “铁腕”孙丕恕讲述平常事

发布时间:
在中国IT界,浪潮集团是为数极少的“软硬全能”,既是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商,又是微软在华最大的合作伙伴,驾驭这驾战车的,是技术出身的孙丕恕。

  2005年,孙丕恕一手撤掉属下所有分支机构的销售大权,实行集团直接控制的“软硬一体化”垂直销售渠道,因此被冠以“集权”、“铁腕”之名。“我希望大家看到的我是比较柔和的人,那些对我的描述太激烈了!”3月3日,出席全国两会的山东代表孙丕恕向记者吐露心声。

  读书郎奋斗出寒门

  1974年盛夏,青岛市组织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全市各区县“红小兵”代表大会,正在读小学5年级的孙丕恕是代表之一。

  “我当时穿着一条短裤就去了。当时有人问我这么重要的会议,怎么穿个短裤就来了?我说家里穷没有裤子穿啊。”孙丕恕笑着说。

  尽管现在已经是全国人大代表,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孙丕恕半开玩笑地说:“这应该算是我最早参政议政的经历吧。”

  1962年,在山东青岛郊县农村一户姓孙的普通农民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婴。由于按照家谱刚好是“丕”字辈,孩子的爷爷便给他起名叫“孙丕恕”。

  孙丕恕的父亲是当地盐务局的一名会计,而母亲则是地道的农村妇女。孙丕恕是父母5个孩子中的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

  “尽管兄弟姐妹很多,但是父母对我最好,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他们一直都全力支持我学习。”在孙丕恕眼中,父亲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从小他就教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小的时候尽管家里很清贫,但为了让我在学习上没有后顾之忧,父亲仍然让母亲不再干农活,而专门在家照顾我的饮食起居。”

  孙丕恕没有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从小学开始他的成绩便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对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考上大学几乎是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孙丕恕的叔叔曾是当时全村唯一的大学生,而孙丕恕也一直把叔叔作为自己的榜样,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是他的人生目标。

  在高中时他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却严重的偏科。“我从小就喜欢数理化,只要是和这方面有关的知识,我总是学得特别快,可一学起语文来就头疼。”据说高考时,孙丕恕的语文考试没有及格。提起当年的小“缺点”,孙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埋头读书收获爱情

  1979年,孙丕恕以青岛代表队成员的身份,参加了在潍坊举行的全省数理化竞赛化学组的比赛。第一次走出青岛的孙丕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后来他反而放弃了成绩更好的化学,转而选择物理。

  “这次比赛时,我已经读高二了,马上面临高考(当时高中是两年制),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我觉得化学太简单了,不是高科技,电子行业里面才复杂。于是孙丕恕报考了山东大学电子学专业。

  “进入大学后,我除了吃饭睡觉,每天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学习。”当时的山东大学,外文系和孙丕恕所在的电子系是“邻居”。当时很多同学都谈起了恋爱,而孙丕恕在4年大学生涯中却始终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我们系里几乎没有女同学,差不多清一色的男生,不过这也给了我充分的学习时间。”孙丕恕笑着说。

  不过孙丕恕最后还是在山东大学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孙的爱人现在是山东大学教师,是比他小3届同系的小师妹。他们原来并不认识,孙丕恕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大学时的辅导员把他当时班里的一个女学生介绍给了孙丕恕。后来,这个女生便成了孙丕恕的结发妻子。

  放弃高薪诱惑专心“浪潮”

  1984年,22岁的孙丕恕加入浪潮集团前身山东计算机服务公司,参与了浪潮0520PC的开发,主持完成了浪潮0530、386、486等各种型号PC机的研制工作。到了1988年,年仅26岁的孙丕恕已经是集团的副总工程师,掌握着整个集团的研发大权。

  在孙丕恕看来,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也是赶上了好机遇。

  当时微机在中国刚刚兴起,尽管公司里有很多上海老专家(浪潮前身是上世纪60年代从上海迁到山东的),但他们对于微机一时还不能接受,这正好给了孙丕恕这样电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

  “1985年,浪潮0520PC获原电子部南京评比第一名;1986年,我24岁当上课题组长;1988年成为集团副总工;1990年,浪潮PC获国优银质奖,这是计算机界的第一个国家银质奖。而在1990年的时候,国内PC销量过万台的只有长城和浪潮两家。”孙丕恕向记者讲述的语气中透露着骄傲和自豪的味道。

  可就在孙意气风发时,工作道路上第一个转折点与他不期而遇。1990年,一位香港商人找到了孙丕恕,告诉他,自己有一间高科技公司,主要针对银行业客户,希望孙能离开浪潮到自己公司工作,每月可以给他1万港币的工资。

  当时孙丕恕每月的工资只有200多元,尽管每年年底还会分得一两万项目研发奖金,但毕竟与1年10多万港币的待遇相去甚远。孙在经过数日的思想斗争后,回绝了这个香港客商的邀请,继续留在浪潮。这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孙丕恕看到优利和康柏推出的基于In?鄄tel486CPU的小型机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好,于是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浪潮小型机的研发工作,他准备大干一场。

  时间转眼到了1993年,浪潮的小型机终于研发成功。这时孙丕恕发现,公司的体制似乎出了问题,一种自己创业的冲动油然而生,于是他给领导写了一份长达12页的报告,希望由公司投资5万元,自己也拿出一部分钱入股,成立一个股份公司,专门经营小型机产品。但最终,这个方案还是被领导否决了,因为领导认为他是浪潮技术上的中坚力量。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自己出去创业的念头了,前些天我还在北京碰到了那个香港朋友,他现在的境遇并不好,我想如果当时我真要离开浪潮,现在还不一定会怎么样呢。”孙丕恕说。言外之意,他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是对的。

  从工程师到总经理

  小型机研发成功固然让技术出身的孙丕恕欣喜若狂,但随之而来的销售问题又难住了这个一米八几的山东汉子。

  “当时康柏、IBM、优利等外国公司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联想、方正等品牌的PC仍在萌芽阶段,而用于银行等专业用户的小型机则更没有任何国内企业在做,如何让银行这样的高要求客户相信国内品牌很难;更何况当时外国公司为了竞争还提出了“只要购买机器就可以出国学习”的促销条件,这对于要推广自己小型机产品的孙丕恕来说都是一道道难题。

  1993年夏,孙丕恕来到山东德州中国银行,对那里的人说,“我们的服务器肯定不比你们用的差,而且这是民族品牌。你们先用着,钱的事先不说。”在随后的近半年时间里,孙丕恕开着一辆丰田面包车几乎天天都到德州中行“软磨硬泡”,而他的几个部下更是干脆吃住在那儿,出现问题当场解决。

  也许是被孙丕恕的执着所打动,德州中行最终以每台差不多100万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两台浪潮小型机。“那一天我兴奋极了,还专门在德州中行花50块钱开了一个账户,因为这是用我们第一台小型机打印出来的,可惜现在这张存折我已经找不到了。”孙丕恕遗憾地说。

  1995年,浪潮内部改革,孙丕恕正式被任命为浪潮集团系统公司总经理,从此孙丕恕也走上了由一名纯技术人员向一名管理人员的转变之路。从那以后,孙丕恕也没有再专门从事过技术的开发工作,而是专心研究对于公司的管理之道。“现在看来,我似乎更喜欢管理者这个角色。”孙笑着说。

  希望50岁能急流勇退

  “什么时候不干了?”似乎是很多公司老总很忌讳提的一个话题,但孙丕恕则不然。他告诉记者,“无论今后几年浪潮成功还是失败,50岁我一定退下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

  在孙丕恕看来,如果自己50岁时浪潮成功了,自己自然应当功成身退。但要是不成功,自己的能量也就这么大了,也不能再把浪潮带向更高的台阶,这就更需要一个合适的年轻人继续带领浪潮前进。

  孙丕恕希望退休以后能有更多的时间陪在家人的身边。“这些年,妻子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孩子几乎都是她一个人拉扯大的,现在儿子已经15岁了,我只是从今年春节起才真正开始管教他,和他交流。”

  一路走来,孙丕恕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但正因为不惑,才有强大的信心、执着的信念、坚定的步伐。(王京)

来源:京华时报

精选图文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