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老人与海》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老人与海》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正如其名,就是老人与海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老人与海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 作者海明威 —

  他是迷惘一代的美国人;

  是目睹一战血雨腥风的战地记者;

  是获得普利策奖的伟大作家;

  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是一个生活丰富多彩,又爱冒险的人;

  他喜欢旅行,

  喜欢狩猎,

  喜欢去大海捕鱼,

  也喜欢女人;

  他的作品中有对人生、世界、社会的迷茫。

  连结束生命的方式也很特别,

  他,选择了饮弹自尽;

  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他的作品,他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 阅读感受 —

  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正如其名,就是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老人、一个男孩、一片大海、一条马林鱼,简洁而清晰。但简洁的情节并不是简单的串联,而是描绘了老人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捕鱼、与鲨鱼抗争的细节描写。

  阅读,是轻松的,但也是奢侈地,读书并不难,但读懂、读透并不简单。

  不论你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在一个怎样的场合,但是真正读到它的美,读到深刻的寓意,确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一颗宁静的心和一个想要去阅读的愿望。如此,你才能更加融入其中,引起共鸣。

  小说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种灰暗的基调:小船上空空荡荡,帆上打满了补丁,像是一面象征着永远失败的旗;简单陈旧的捕鱼工具;一个孤军奋战的老人,身体苍老,脖梗子上满是深深的皱纹,手上是年深已久的疤痕;连续下海84天一无所获,快要打破87天的记录;在第四十天一无所获之时就被家人强制与老人断交以免沾上“坏运气”的男孩;其他渔民的嘲笑……在绝望的生活条件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抱怨、失望、委屈,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很多渔民都会把捕不到鱼的责任归因为大海脾气的阴晴不定,但是老人从来不会抱怨,他把大海看做是一个女子,一个自己也左右不了自己,而是受大气、受地壳运动和月球引力作用的影响,才会有海浪,才会有潮起潮落。

  老人还有有关心他、陪伴他、给他准备鱼饵、用咖啡唤醒他、信任他、崇拜他、鼓励他的小男孩,他是小男孩的师父,曾经一起经历过风浪,每一次出海、每一件事,小男孩都记在脑海中,虽然不能一起出海了,但是每当孤独来袭,他都能想到他,唤起他的名字,回忆他们在一起的瞬间,想象着如果他也在船上陪他说话、帮他揉揉抽筋的手、帮他一起控制大马林鱼、帮他一起击退鲨鱼的情景,一切遍有了希望、有了动力;他还有一双勤劳的双手,这双手虽然满是疮疤,每一次捕捞,钓锁都在上面烙下了印记,但是一共写上的,还有捕鱼的技术和经验,就像小男孩说的,“好渔夫有很多,最棒的只有你一个”;他还有小船,还有捕鱼工具;最重要的是,他有信心,“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在他的心中消失过”,从他的海水一样蔚蓝的眼睛里透出来,从每一次与大鱼周旋的执着里,从他明明知道结局但还是要与鲨鱼抗争的不服输里。

  在茫茫大海上,一只船、一个人是如此渺小、孤单,但没有人会永远孤单。正是因为独处,他学会了享受海风的吹拂、抬眼就能看到冰激淋一样堆积的云朵,远处海面上有着奇异的波动,在幽暗深邃的海水里能看见彩虹,海鸭、海鸟、军舰鸟是他的伙伴,梦中有在海滩上奔跑的狮子。没有收音机,他就自言自语,他期待着棒球比赛的结果,渴望着能够赶紧钓上一条大鱼,想念着男孩……

  经历了一天一夜的周旋,他终于捕到了大马林鱼,但是却因为大马林鱼身上的留着的血,引来了一波又一波鲨鱼的袭击。“武器”随着与鲨鱼搏斗,被一件一件用完,所以不能轻举妄动,因为要保存实力,他寻找着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法。但只要有一点机会,他都要试试,直到还剩最后一点力气。

  但是体力一点点被耗尽,又冷又饿又疼,夜深了,依稀看到灯光,却没有逃过鲨鱼的追捕。搏斗也是徒劳,一个个直立的鲨鱼鳍在海面上划着线成群过来,扑着、咬着、撕扯着、咀嚼着,连最后一根棍子也沉入了海底,只能无能为力的看着鱼肉一点点被残食。老人,终于被打败了。,那么绝望,有那么无能为力,他是多么需要男孩,多么需要关心、需要支持,哪怕是自己给自己的安慰。

  但是他越挫越勇,他鼓励自己,只要没死,就不会放弃,只要确定自己是活着的,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在老人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漫漫人生路就像茫然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没有巨轮、也没有帮手,只靠着自己的那艘小船,航行在人生的道路上。那个渺小卑微、但一直打拼的自己,屡屡受挫但从不服输的自己,那份在独处时只能对着“海鸟、野鸭”自说自话的寂寞,那些偷偷留着泪水,那份在人前故意装出的宠辱不惊。

  我们没法选择生活,我们没法改变自然,因为我们是如此的脆弱、渺小,但是我们生而为人,贵在有希望,贵在能努力,没有能力改变生活,我们就改变自己,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即使结果是失败,或许我们能成功,但是,什么才是成功?也许这个过程才是更值得珍惜的,因为这些经历,你会发光,你会美丽。

  — 书中的比喻 —

  大海:生活

  马林鱼:象征着梦想、追求(物质层面)

  鲨鱼:象征着生活当中的磨难,实现梦想途中的绊脚石。

  梦中的狮子:人在走向梦想的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力量。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有一种强悍的力量始终放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精神层面)

  阅读启发

  独处的时候,我们是否会在内心深处想到某个人或某些人?

  他也许是你远方的亲人,或许你每天都能看到他们,但是忽略了对他们的关爱和与他们的沟通;或许你的亲人在外地,这些年你出门在外,累了、倦了,逢年过节才能找回自我。

  他也许是你喜欢的某个人,你们并没有多少太多的陪伴、刻意的相处或深入的交往,但是在他出现的那一刻,就像一颗树深深扎根在你的心中,不经意间出现在你的脑海,让你陷入深深的思念。

  他或许是曾经给你带来过帮助的人,是你金榜题名时比你还激动拥你入怀的老师;是你遇到难题时帮你解答分析的同学;是毕业后越来越难得见一面但每次聊天都干货满满、能分享收获体验的知己;是伤心失落遇人不淑听你倾诉看你素颜哭的梨花带雨的闺蜜;是果汁分你一半、一起约跑约饭在他(她)面前肆无忌惮做你自己的死党;甚至是文件不小心散落一地愿意帮你捡起来一张的那个一脸善意的陌生人……

    天亮时分——读《老人与海》札记

    【文·陈芃伊】

  月色如水,海色如冰,雾色如霰。清晨降临,光在其间游走。

  理性的在说,那只是丁达尔效应。

  感性的在说,天,亮了。

  (一)闲话

  大约到了高中学段,读《老人与海》至少也该是重读。但很抱歉,在我这儿,这部新课标小学生必读名著,确实是初读。再不然,顶多可以算是第一又二分之一遍读,二分之一源自我小学时的一点残存记忆。

  夕阳余色极暖和,小朋友们举了班牌,整好了队,一个又一个班地喊了解散。我还没有家长来接,便走到了楼梯下的图书角。墙是青漆的,书架——记不太清,约莫是米黄色。我抽下一本封面黑底红框配油画的《老人与海》,看了一半,便急匆匆的合上,仿佛像是潘多拉见着了盒子里的灾难,幸而也有家长来接了,便将它塞回书架。我见着了什么呢?假如我没记错,当时的我似乎是觉着按这样的情节发展,桑地亚哥大约会在第二次与鲨鱼搏斗时不幸落水,其间还会有一大段一大段渲染气氛的环境描写,桑地亚哥再未归来,镇子里的人们惋惜而悲伤。马诺林大概会不顾父母反对出海,又或者怀揣心事在长大之后驾一只孤船,一如桑地亚哥当年。说不准他还保留了常揣着棒球赛报纸到桑地亚哥家去看的习惯。最后画面定格在马诺林扬帆远航向朝阳而去,完成老人未完的征途。

  啊,真是感伤,我并不愿看到这种令人伤心的描写,于是我再没翻开那本书,久而久之,也就忘却了。

  这自是一段闲话。经年后我一翻开《老人与海》,便已得到那种久违的感觉,明亮如儿时夏日在桔色冰淇淋上闪耀的阳光。这是一种童年里最简单,最真挚的模样。价值导读会告诉你哪个情节桑地亚哥表现得如何坚强,积极,乐观而勇敢,再一一把不熟悉的词语注解,一如那些红领巾飞扬阳光灿烂的日子。真正读完,结局自然不是儿时以为的那样,几次与鲨鱼搏斗之后老人最终回到了村子上。但显然,我也不会只单单想到坚强,积极,乐观与证明自我,还会有别的。

  (二)阳光闪耀

  前面已经说过,整部书给我的感觉是明亮的,阳光闪耀。

  照理来说,桑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捕到鱼的前提,书中所有的情节,或许都应深邃如午夜冰海的宝蓝色。然而,全书读下来,我看见的,却是一个眺望远洋,在晨光中闪闪发亮的渔人,背景是流动的金黄色。

  原因从语言上找似乎不太明智,毕竟已非原种语言。不同的译本也会带入译者不同的风格。但仔细想来,仍是有一些明显的共性会反映出原作的特性。比如就“简明干净”这一点。《老人与海》的语言极简单明了,但又非粗笔勾勒。类似于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极认真的线条,每一根都饱含力度,筋骨分明而没有半分拖泥带水,甚至不需要半点修饰,直接以最朴素最纯净最动人的姿态,完全地展现出来。读下来,总感觉似清泉钻过全身血脉,凛冽澄澈,而后又余温萦绕,仿佛是秋日阳光浸泡的玉米粒,暖香清甜。

  再从情节上看,故事脉络里的主干恐怕就只是“出海——与大鱼搏斗——与鲨鱼搏斗——归航”。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工于奇巧精致,曲折回环的情节,但却能让人一口气通篇读下来,中途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不耐烦,就表明作者的情节设计设计恰到好处的,不纠缠如猫爪下的毛线团,也不因绞尽脑汁再捏造不出故事情节,而有刻意拖沓之疑。而是我写出来的,确实刚刚好就是我想写的,也刚刚好是情理之中的,完整的读下来如一杯温润的清茶从舌尖滑下,柔顺流畅。

  不论是语言还是情节,都是不掺一丝杂质的透明,正是如最纯洁的那片深海在阳光拥抱下金光闪耀。

  (三)自语者

  是的,自语者。

  整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老人乐观坚强,意志超凡的搏斗过程,而是他的自言自语。

  “他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起,在独自一人的情形下会大声说话。”

  当然,他也有跟鱼儿对话的部分,那一部分我们便不算做自语,而是在下一小节提到。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或者另一个版本,“可是人不能认输,人可以毁灭,但不能屈服。”总之,这句全书最经典的话(也许可以这样说?)就诞生于他的自言自语。自言自语通常应该指说出声来的部分,但我总觉得,几乎占据全篇大部分篇幅的心理活动部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作自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忽而觉得颇有些相似,的确情感性情上有所差异,但其中的,孤独,与战胜孤独总是类似的。但,又退一步想,他们到底是战胜了孤独,还是屈服于只有自己的世界,抑或是终于学会了和自己对话,坦然享受眼下只属于自己的月色?很难说,旁观者眼中的他们,更会幻化出千万种可能。可能有独自起舞的曼妙,可能有无人问津的凄凉,还可能有自我狂欢的痴狂。然而旁人终究是旁人的看法,自语者自己方才会知道那些在月色里回旋的呢喃,盛满了怎样的欢喜与忧愁。

  月色与“海”色之间,白虎的毛皮闪闪发亮,沉闷悠远的长啸,脚掌下有海冰碎裂的声音。

  “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孤独赐予自语者的礼物,去追寻有关自我的答案。”我对自己说。

  可能,每个人心里都住了一个自语者。

  (四)“看天吃饭”

  这个时代还是看天吃饭的时代吗?

  也许吧,人类毕竟还没自大到以为自己已然能主宰自然。

  但又不完全,温室大棚,圈养牲畜,改良品种,人类最淳朴的完全“看天吃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这也许是好事,至少迄今为止,我们得到的,或者说,普罗大众看到的,几乎全是好处。但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又极易让人们沾沾自喜,掌握在手中制造玩具的技艺每多一分,一部分人对自然的敬畏就少一分。

  流失的那部分不一定是对灾害的敬畏,回答的开头已经说过,“人类还没自大到以为能主宰自然”,但这又正正是最可怕的,我们流失的那部分敬畏是以爱为基础的,神圣的敬畏。像是藏民对不可征服的梅里雪山的敬畏。这些因爱而敬的情感,隐藏在那些最古老的宗教仪式里,在关于臣服的故事里,并融入“看天吃饭”一辈人的血脉与思想深处。

  人类不断的发现,不断的征服,又不断的回过头想要磨平征服过程中毕露的锋芒,但很容易忘记,那些最初的,源于感恩与爱的宝贵情感也许恰是关键。

  桑地亚哥身上有这种情感。

  显露在他与大鱼的对话中。

  “鱼儿啊,我非常爱你,敬你。但是,在这一天终结之前,我要杀死你。”“这鱼儿也是我的朋友,”“但我必须杀死它,真高兴我们不必去把星星也杀死。”“但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我很过意不去,鱼儿。”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人与自然之间漂浮于语言形式之上的沟通,以自然为知己,尊重它,爱它,从而敬畏它。

  未知多年以前,一位皮肤黑黄结实的农夫,戴一顶宽边黄稻草帽,洗得薄透了的白色背心被汗浸透,匍匐在背上显出山川沟壑的形态来,一如草帽深深埋下时,匍匐在黄土地上的虔诚。

  与此相同,一位颊边长着褐色疙瘩的渔夫,驶一只小船,衬衫上的补丁被太阳晒得褪了色,在海风中飞扬出海浪的的姿态来,一如钓索勒在脊背上时,怀抱着海浪的忠诚。

  (五)老人与海

  前天是腊月二十九,昨天是年三十。

  腊月二十九,商场仿佛被一条大红色的毛绒毯子包了起来,灯光明晃晃地打在年货商品上,人气很旺,烟火气很足。到大街上溜达,依然是亮堂的,路灯,红绿灯,广告牌灯箱,闪烁不定的小彩灯,马路边绿地里的花灯,像是隔了毛玻璃的星河倒置,银河流转。

  其实一年到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有每天的精彩,各个角落里组成生活本身的小人物,交叉穿行在平平淡淡恰好够自己回味的剧本里。不过是,一年到头,那些温暖,那些辛酸,那些在饭桌上沸腾的故事,那些或者相似或者不同的情感,终于在最后又是最初的这几天,不安的一同闹腾,把空气都烧热了。熙熙攘攘的悲欢在城市,乡村,镇子,站台,商场,在拥挤的每一处吵闹。年,就到了。

  故事那么多,结局的版本那么多,多到在这星河倒置的世界里,谁也翻阅不完,忽然想起一个词,繁华,生活自太古而起其实都是繁华的,没有哪个时空不是盛世。

  道路两边的景物往后倒退,小店里一家六七口人就着在店中央支起一张木桌,电视在吵,饭菜还热,雾气蒸腾;医院的大门前也换上了新对联,树枝间挂起了大红灯笼,抬头看,灯火通明,你不知道哪一间病房里又会有怎样的情节。

  大年三十,高速路上,两边的平房,小镇,烟花放的很矮,家家点了红灯烛,稀稀疏疏的在黑漆漆的山间田里亮,却温暖得很。

  为什么要讲这些?

  初中口语考试有一句话,“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个人的故事里都有一片海,在自己的海里航行,航海日志里的每一处细节只有自己心知肚明。而那一本航海日志,就像是每个人的《老人与海》。无数本堆叠起来,大概就有些像丰子恺先生说的天地间的“大帐本”。

  我恍惚间看见,人间的一片片灯海,花海里,每一个情节都热气腾腾。

  热气腾腾的本身,就是生活。

  《老人与海》的本身,也就是生活。

  一年又一年。

  老人=()?海=()?

    ——看《老人与海》有感

  【文·王一舒】

  引言

  并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剧情,也并没有什么神秘不可测的暗示。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朽的名作,而有人也认为这只是一部充满着荷尔蒙与装出来的雄性激素的一部流水账。也许人们阅读各有所爱,但《老人与海》带给我们的,应超脱对于圣地亚哥的赞美与敬佩,超脱人们对于情节的褒贬不一,超脱这部作品本身而言,放于今日而言,什么是“老人”,而什么是“海”,书中老人与海的关系映射与当今有怎样的对应,也许是更值得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一、(老人=我们)+(海=生活)=“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屈服.”

  看到故事的第一下觉得很触动。其实多少个时候失落的我们,就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老人——绝望,难过,但又带着一点小倔强,不服气。“凭什么.”《老人与海》最后是以老人没有捕到大鱼为结局,而我们最终也不过是躺在病床上与生活告别。老人输给大海了吗?而我们又输给生活了吗?

  或许,并没有。老人最终没有捕到鱼,但在每一个汹涌的波涛欲将他吞噬时他没有屈服,在每一条鲨鱼撞击撕咬欲将他掀翻时他没有后退,在每一个寒冷饥饿的早晨欲将他拖垮时他没有倒下。

  ·除了眼睛,他身上处处都显得苍老。可是他的眼睛跟海水一样颜色,活泼而坚定。

  ·他的希望和信心从不消失,正如今像微风渐起那么重新旺盛起来。

  ·“为什么老年人醒的这么早?是不是这样日子就长些?”

  ·也许我那条大鱼就在他们附近,我的大鱼总在那儿的。

  ·虽然如此并不公平,他想。可是我要教它看看,一个男人有多大能耐,能吃多少苦。

  ·“你要沉着、坚强,老头子”他说。

  ·我不懂了,老人想道。每次他几乎觉得自己要垮掉了。我不懂了。可是我要再试一次。

  ·“可是人不能认输,”他说,“人可以毁灭,但不能屈服.”

  ·照直走吧,碰上了就拼了.

  ·绝望时愚蠢的,他想。再加,我认为绝望是一种罪过。别想罪过了,他想。现在和罪过无关的问题可多着呢,何况我也想不通。[1]

  而我们呢,最终我们的生命终将结束,不过化作一阵灰飘散,我们,真的输给生活了吗?其实,我们都可以做那个自己的英雄。一个人在一个人的一生里,不过是撑着一叶孤舟,在生活的大海里漂泊无依。我们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有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有理想,有事业,有家庭,有下个星期要交的作业,有下个月孩子要吃的奶粉,有下个月要还的房贷,有自己不肯放弃的梦想,这些,都是我们在寻找的“大鱼”。有时候它可能让我们觉得,要走到很远的地方,才能遇见;有时候它可能让我们负伤累累,身心疲倦;有时候它可能让我们觉得是那样的可以为之不顾一切,失去所有。大鱼最终可能还是没有陪我们走到大海的彼岸,成绩最终可能还是不能尽人意,薪水最终可能还是不能让我们如释重负;但那个在风浪里不顾一切倾尽全力扑向鲨鱼的我们,那个每天第一个给教室开灯最后一个给教室关灯努力奋斗的我们,那个熬夜赶文案挤公交狼狈不堪的我们,都是我们生活里的英雄。人可以被毁灭——我们最终可能被生活打败,我们最终可能没能成为自己当初信誓旦旦的光鲜模样;但人不能屈服——只有翻过这座山,才知道山的那头有没有路,只有坚持到最后一刻,才能知道自己能走到哪里。我们,都是老人。而面对生活这片大海,我们,也可以都是英雄。

  二、(老人=原则)+(海=现实)=“我们渴望用原则把现实变得更美好,但现实总让原则无地自容.”

  “过马路的时候要扶着老奶奶.”过去的人们总这样教育孩子。但放于现如今而言-“妈妈你看,有老奶奶摔倒了。”“嗯……”

  我们总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有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但如今“中国游客”这个标签早已闻名四海,发展到如今的“一切不文明行为都是中国人干的”,“中国人素质最差”等令人愤怒的言论。

  我们都制定这样的规则那样的规则,试图把这个社会用一套缜密严谨的规则方框牢牢锁定,但总会有这样的例外那样的例外,甚至产生了一个“灰色地带”。原则,与现实,就如同老人与大海。老人也希望与大海和平相处,依靠大海为生,他反复称呼大鱼为自己的兄弟,他庆幸自己是个渔夫,只用捕鱼,而不用去摘星星摘月亮。而大海却给他的是八十四天的等待与第八十五天的绝望。我们都试图用原则,规矩,来让这个现实变得更加公平,美好,丑恶的事情不再发生,家家大户不用紧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但现实却总是这样越界那样犯规,却让你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我们提出“人性化”,“简政放权”,也是希望在规则的制定上,原则的执行上,“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原则本也是为了人们和睦相处公平交流而制定的,约定俗成的种种习惯,当面对了特殊的情况时,与其墨守成规抱着所谓的“原则”实则捍卫自己个人的利益而不放手,不如提出更加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不要让“原则”一成不变而成为有人徇私舞弊的工具,不要让“原则”成为利益的奴隶,像老人一样,面对现实这一片汪洋,守住它最本真的模样。

  结尾

  老人与海的关系,引起了我对很多方面的思考。或许在很多问题上,其中种种看似复杂的关系,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加法。愿“世界”这个老人,能够被“人类”这篇汪洋,温柔以待。

  [1]选自 《老人与海》(余光中 译)

  [2]选自 《柴静·刘瑜:自由从何而来》

  致胜利的失败者

    ——读《老人与海》有感

  【文·成昶君】

  每一点胜利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每一点前进都是踏过了无数的荆棘,《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就是这样。即使最后遭到了无可挽救的失败,然而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他当之无愧为一个成功的人。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借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斗争。这是时代中对胜利呼啸的失败者,他们没落,但他们曾经辉煌过……

  1.黄山绝壁松

  成功的光环总是如此地靓丽,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很少人甚至没有人会去注意那个已经触摸到光环,或者成为成功者垫脚石的那些人,他们就像是悬崖峭壁上的黄山绝壁松,伫立在顶峰的“颔颈”之上。历史总是抒写着成功者为主角,而胜利的失败者的刻痕却是不必历史也是无法抹去的。

  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是很不一样的,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确实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它强劲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只是为了吸收阳光,它雄浑的姿态正是在指引着上方便是顶峰的绚丽……

  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也是如此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从文中细致的外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他——“一个消瘦憔悴,脖颈皱纹很深,脸腮上长满褐斑的老人”并没有身强体壮,也没有才华横溢,更没有聪明伶俐,十分之普通,却绝不平庸。他身上的一切都很古老,老的像沙漠地里的古老蚀地,他孤独,除了一小男孩相伴。在变幻莫测,浩瀚无边的海上,为了那一条鱼,与鲨鱼虎口夺食。如此地形象,不正是,在忐忑命运上的苦行者?不正是那棵立于顶峰下不倒的黄山绝壁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当命运这场挑战赛,吹响了号角,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应对,以坚忍不拔之志与其拼搏,要知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以成败论英雄。

  2.胜利的失败是光荣的,但仍值得深思

  胜利的失败者是光荣的,他们所为令人钦佩。单毕竟不为众人所认可,这其中便必然有之道理。在与胜利的成功者一对比或许会有些令人值得深思的地方。

  对于有些成功者而言是可耻的。他们将厚黑学发挥的淋漓尽致,即使成功抒写改编了历史,但生命本质的劣根性终将暴露无遗。而正是被他们踩在脚下的那些胜利的失败者却因此而获得重生,相比之下,更为人所称道。圣地亚哥很明显虽然不是这一类,但我以为有必要强调一下这一现象。如楚汉之争,作为失败者的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技短一策,惜败于刘邦之手,但留给项羽的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之光荣。而反观胜利者刘邦即使已然做了君王的他,有一些卑鄙的手段仍然让人唏嘘不已。由此观之,所谓真正的成败并不在眼前,并不在当下,在历史、时间的维度终将有一个评判给胜利的失败者,抑或失败的胜利者。。。

  而对于有些成功者而言则是可叹的。何以见得?古者三国有司马懿、诸葛亮之争。诸葛亮毋庸置疑是胜利的失败者,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就能力,就谋略,他才智过人,具备有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虽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一片声名,可终究是输了。与司马懿的这场斗争,究竟输了什么呢?谁也不会完全弄清楚。但我想,心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充分条件。诸葛亮在内忧外患之际,情况比较紧急,强攻之下,心力憔悴,身心俱疲。积累,便偶得疾早逝。反观司马懿,将“小不忍则乱大谋乱大谋”贯彻到底,虽然前期并不占据优势,却十分之有耐心,保持一种比较好的心态,活活将诸葛亮拖垮。或许他技能方面并不如诸葛亮,可是客观来看,成功的人必然是具备了综合的素质的。圣地亚哥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不屈不挠,令人赞叹,不过,或许有更巧妙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也或许学会放弃那一条马林鱼,知难而退,亦为另一种哲学。

  总之,胜利的失败者的“演出”是如此地精彩,但终究不是主角,舞台并不属于他们。我们应该钦佩,铭记住胜利的失败者,也应该在对比之中,得到一些东西。这是值得学习,值得研究,值得深思的,这也是对胜利的失败者的一个警醒。

精选图文

微信扫码分享

复制成功